小城往昔24
记得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暑假,我开始喜欢独自往乡下姥爷、姥姥家去玩。
暑假也正是乡下农忙时节,东关小学教书的大舅,和在县城一中读书的三舅、四舅一起回到家,放下书本,拿起了农具。我的二舅是在1960年背着家中仅有的一包干粮,徒步往县城北部的沙漠边缘雅布赖走去,他是去谋生的,并最终成为雅布赖盐场学校的一名教师,在那里生活并安居了。每天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来,姥爷就会带着他的三个儿子走向田地。如果农活不太忙,中午还能回来吃饭——姥爷他们叫吃“晌午”,但到了收割的那些天,则是姥姥和大舅母做好“晌午”,由大舅母挑向地头的。
记得每天太阳落山时分,姥爷和舅舅们回来,姥姥和大舅母就忙着开锅下饭,三舅和四舅在院子里摆上凳子,端来脸盆,打好水,让姥爷洗脸。待姥爷洗完脸后,大舅拿起大扫帚,将院子里里外外扫个干净,然后也开始洗脸。记得大舅特别爱干净,他光着膀子“噗噗”洗脸擦身,一盆水洗脏了,他细心地花花地洒在院子里,然后再换一盆水。洗完后,换上一件干净的有些发黄的白背心,如果细看上去,上面还有一些小洞眼。接着是三舅和四舅洗脸,他们也都是将洗完的水花花地洒在院子中。大院干干净净的,地面湿漉漉的,一阵微风吹来,和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大舅母将矮矮的小饭桌搬到院子当中,桌子上摆一盘萝卜丝拌青辣椒和一盘蒜蓉拌茄子,姥姥在屋里盛饭,大舅母则将一碗碗冒着热气的汤饭端上桌。在我的记忆中,碗里漂着葱油花的时候很少,但姥爷和舅舅们坐在小矮桌前大口吃饭的场面,至今想来依旧温馨。
当时,我有四个表妹表弟,他们都是大舅和大舅母的孩子。身子瘦弱的娥娥只有九岁,刚上二年级,在姥姥和大舅母忙碌的时候,她就和农村其他同龄孩子一样,承担起照顾三个同样瘦弱的妹妹和弟弟的责任。所以记忆中,白天大多数时候,我更多的是在三舅的小书房度过的。所谓书房,其实就是一间老式的小房子。记得那是一间大四合院,坐北的堂屋似乎已经拆了,东西两排老屋子,西边的一排分给了三姥爷家,东边的就分给了姥爷。似乎是我五、六岁的时候,当时为了分家三姥爷和姥爷两家吵得很厉害。东边这排老屋子,最北的一间大房子,是大舅一家住,紧邻的就是三舅的这间小书房。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总是停留在了夏天的午后,我一个人关在这间书房里,没有窗子,我喜欢两扇门虚掩,让光线从门顶缝隙中透进来,斜斜地照在桌子上,四周静悄悄的,听得见苍蝇嗡嗡的叫声。桌上有一个似乎只有三、四档的小书架,上面有养猪种树的农业用书和生活用书,还有一些老课本和自己看不懂的书。记得有一本书上介绍如何在森林中判断方向、如何目测远处距离和建筑高度,我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几本老课本,里面有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杨志卖刀、小英雄雨来等课文,配着插图,我们当时的课本上完全没有这些,所以我不知看了多少回,仍旧爱不释手。
夏天的夜晚,我和姥爷睡在后院一颗老冬果梨树下的一张床上,床上铺着一张羊皮褥子,天上的星星密密麻麻,清晰可见,姥爷给我讲《烈火金刚》《吕梁英雄传》的故事。现在想起来,姥爷的记忆力非常好,他就像说书似的,把这两本小说的回目和情节能够原原本本、绘声绘色地讲出来,什么肖飞买药大闹县城、张老汉诱敌跳绝崖,那些故事让我听得如痴如迷。
秋天,冬果梨、枣子先后熟了,仍旧是午后那段静悄悄的时光。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八月份,缀满冬果梨的枝条压得很低,我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九月份,一串串大红枣儿不时随着一阵凉风簌簌摇晃。这时节最是我自由畅想并能够轻易满足心愿的时候。吃饱了,玩累了,就蹲在那棵高高的椿树下。那棵椿树上,似乎从整个夏天到秋天,尤其是午后,总有一种咕咕——咕咕的鸟叫声,姥爷和舅舅们都说那是斑鸠鸟。斑鸠鸟的叫声悠长而有节奏,天天如此,在寂静的午后我总觉得有些神秘。我总想看看飞翔着的斑鸠鸟是怎样的,但从未见到过。此时的我,仰起脖子,循着叫声悄悄地观察着,树很高,树叶很密,我一片一片区域地搜寻着,咕咕——,咕咕——,声音仍旧悠长而有节奏,远处似乎有一个人从小径走过,然后周围复归一片静寂。我就这么一直盯着搜寻,渐渐感觉阳光斑在哗哗地晃动着,而且越晃越亮,越晃越密,突然,脑子里似乎充满了哗哗的响声,天地都在旋转,身子就像被抛进了漩涡中。蓦地打了一个激灵,咕咕声仍旧在悠长而有节奏地响着。我此刻才意识到,蹲在椿树下的我什么也没有发现。
小城往昔241974年的元月,我们的五年级结束了。那时候的我们,似乎都没有毕业的概念,同学们没有互赠留言,也没有合影留念。只知道,下学期就要到县城一中报名读书了,我们都要上初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