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纵观铜陵历史文化名镇的百年历史,我们十分明朗地了解到,正是有极其丰富的、多元的红色文化作为纽带,链接着铜陵的优秀历史文化和新时代的革命精神。本文试就红色文化在铜陵扎根与发展100年的有关历史作一些梳理和概述,希望为历史文化名镇和风情旅游古镇建设增添一些更具政治意义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清末民初这个时期,正是世纪交替、中国封建制走到末路、民主思潮逐渐萌芽的时期。也是声势浩大的西学东渐潮流在中华大地上风起云涌的时期。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封建政权,宣告封建制度结束。民主思潮和革命思潮深深影响中华大地,掀起了影响一个时代的“新文化运动”。正当“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很多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纷纷探索救国强国的道路。我们东山的知识分子也一样为家乡社会的进步做着各种努力,因此积淀了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
01 红色火苗在100年前点燃
一百年前的1918年农历八月二十九日,为东山建县立下首功和开现代教育之先河的马兆麟先生因病逝世。他虽然无缘参与新文化运动,但是他建立的东升小学堂却成为一个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早在1911年,马兆麟先生的儿子、被誉为“闽南第一才子”的马徵祥,就在东升小学办起了阅书报社,带领学生阅读革命书籍。此时学堂改称为“东升小学校”,继任校长杨福林(本县画家、石斋画社社长杨颖哲曾祖),在马兆麟堂长逝世后,又把阅书报社提升为图书室,杨校长四处搜集各种进步书籍,让东升的师生接受革命教育。
去年,友人向笔者出示了一本发行于1919年1月15日的《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一号至第六号。杂志的内页有四处盖着“东升小学校图书室”的红色图章。这本杂志大部分内容是那个时期致力于新文化运动的青年志士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寻找救国强国之道,探索新文化运动的道路、方针、办法的诗歌、政论、散文、小说、通讯、哲学论著等等,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孔乙己》、《药》就分别发表于本卷第四号和第五号。本卷第五号还着重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无可置疑,该校师生此时已经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教育,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为日后东升小学持续不断的革命活动,为从东升走出来的师生革命志向的成长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也就是在1919这一年,曾经就读于东升小学的萧笠云先生,从汀漳龙师范学校毕业,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毅然参加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录取。2015年初,文促会的文史工作者黄振桂挖掘出萧笠云先生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与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蔡和森、聂荣臻等合影的珍贵照片资料以及1924年萧笠云毕业于法国的毕业证书,印证了萧笠云的行程。
02 早期工运在铜陵
1994年版《东山县志》记载,民国十二年(1923)6月,县工艺传习所就发起成立县总工会。民国十四年成立东山海员工会。至民国二十五年7月,全县有造船、造网、泥匠、雕画、铁石(匠)、渡驳、码头(搬运)、竹木(匠)、紧索、理发、海员等基层工会。民国二十六年,又有缝纫、捕鱼、店员等基层工会建立。
而这些工会组织大都是民国政府为装点门面而虚设而已。实质性的红色工运活动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中共党员翁佛涵受中共著名革命家澎湃派遣,从广东来到闽南沿海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翁以厦门海员工会东山支部负责人的身份,驻东山海员工会,开设平民学校,免费招收工人入学,传播革命道理。民国二十四年翁佛涵遭国民党追捕,被迫离开东山。
抗日战争期间,县总工会所属基层工会,自发建立运输队、救护队、收埋队,参加支前工作。并设立工人职业介绍所,创办工人消费合作社,稳定工人工资,维护经济秩序。
民国三十三年(1944),城关、宫前两地渔工向资方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资方拒绝,引起渔工罢工,最后资方让步。
民国三十六年(1947),城关竹桁业渔工因物价上涨要求增加工资开展罢工,资方妥协。
03高岗山在东升小学的革命活动
高岗山生于1900年,字般若,福建省南靖县武林镇人。他毕业于上海文治大学,受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1931年8月间,他应东升小学校长许愿学先生之聘,到校任教务主任,兼任21组班主任和语文教员、历史科教师。
高老师多才多艺。他既能深入浅出地分析文章,又能根据需要编写剧本、歌曲;还能出色地担任导演、演员。他坚持锻炼身体,每天于凌晨4时起床,带领一批高年级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从学校跑步到南屿打太极拳,然后跑步回校。
高老师鼓励学生阅读进步书刊。他赠送或推荐给学生阅读的进步书籍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叶圣陶的《稻草人》、谢冰莹的《从军日记》,还有《帝国主义》、《共产主义》、《苦儿努力记》、《一个女兵的自传》和高尔基的小说,爱罗先珂的童话等。他还多次赠送《新青年》杂志给东升小学,辅导学生阅读其中进步文章。
高老师经常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社会情况。联系贫富不均的现实,提出“是老板养活店员,还是店员养活老板?是地主剥削佃户,还是佃户剥削地主?”等问题让学生讨论。他还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告诉学生可先调查一个单位,如一间竹桁渔行等。
高老师在东山更为突出的是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他每星期六下午到苏峰中学编辑出版《东涛》墙报(半月刊),都以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他组织成立浪花剧社,把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从校内扩大到校外。
浪花剧社由东升小学师生约50人组成,利用下午课外活动和晚上时间进行排练,节目多为左翼作家的进步剧作。他自己既是剧社负责人,又是编剧、导演,有时还当演员或报幕员,并为剧社编写剧本、歌曲,他编写的宣传抗日救国以及揭露社会黑暗的小话剧有《国破家何在》、《小英雄》、《苦斗主力军》、《岂有此理》、《没有办法的医生》、《救救孩子》、《巫婆害人》等。
浪花剧社多次在校内外演出,对激发东山人民进行抗日救国热情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936年秋末的一天晚上,全县中小学在城关城隍公庙前举行公演。浪花剧社先后演出小话剧《国破家何在》、《救救孩子》、《放下你的鞭子》和表演唱《大路歌》、《开路先锋》、《渔光曲》、《胜利》等,给观众留下很深的记忆,对我县军民同仇敌忾打击日寇的入侵起了鼓动作用。
因有人向国民党当局告密说高岗山是共产党地下党员,经许愿学护送,高离开东山,到漳州任《大刀报》总编辑(一说任《闽南日报》副编辑),并参加芗潮剧社。(该剧社是1934年在中共地下党漳州工委会领导下,得到左翼作家联盟漳州干事会支持而成立的进步戏剧团体)。
1938年,高老师被国民党驻漳75师部队杀害,殉难时年38岁。可以说,高岗山是活动于铜陵的一位杰出的早期革命志士。对之后东升小学乃至铜陵人民向往革命,传播红色文化曾经起过关键的楷模作用。
04毅魄长存——辉煌的抗日战争
据抗日期间于1942年出版的《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记载,从1938年开始,日本侵略者对东山岛大举入侵,从1938年至1944年6月,日寇共出动军舰、炮艇及各种船只入侵东山17批148艘,击炮千余发;飞机127批256架次,投弹1361枚,炸死军民892人,炸毁民房2456间,渔船237只,公共场所一百多处。破坏田园7千多亩,致我县财产损失800多万银元以上。其中,当时的城关,即今铜陵镇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东山岛受日本侵略者狂轰滥炸、入侵蹂躏是全省受灾最严重的的县份之一。其中最大规模的入侵有三次,分别是1939年7月12日至16日;第二次是1939年8月23日至9月4日;第三次是1942年2月12日至16日。
在这三次战役中,日寇出动兵力5000多名,配备飞机、炮舰、大炮,我军仅以2400人参与抗击(东山原驻军6个连,后又增援2个营加上盐警营600余人),而且没有飞机重炮,装备落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入侵,我县军民同仇敌忾,同侵略者展开了坚决的斗争。我军官兵不畏强暴,视死如归,坚决与东山岛共存亡。据当年陆军75师224旅旅长史克勤回忆,从牺牲的448团代团长张鹤亭身上找到了一首诗,这样写道:敌机滥轰炸/我机何处游/壮士志报国/岂惜这颗头?/国仇与家仇/时时在心头/誓捐七尺躯/血随海水流。代表了抗日战士保卫疆土,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地方上,毕业于黄埔军校的时任县长楼胜利,下令组建地方武装,成立了抗日自卫团,并布告全县人民,必须囤积粮草,扎好担架,备齐棍棒,助威援战,决一死战!
下面举几个例子简要说明日本侵略者的兽行:
1、1939年农历7月15日,日寇的一颗炸弹投在下街朱氏大厝,炸死一家7口人,其中有一位孕妇,这就是“七尸八命血案”。
2、黄桂、朱九、郑南阳三位农民在东门屿耕作,日本侵略者登上东门屿要他们带路登陆铜陵,三位农民誓死不愿听命,还大骂日本鬼子,结果三个人连同他们养的狗被一起砍头,鬼子把人、狗的头颅摆在东门屿沙滩,妄图吓唬民众,想不到反而更激起民众对日寇的仇恨。
3、1937年日寇开始不断狂轰滥炸东山,李氏福成楼前后均遭炸毁,海上被封锁,海运经营不下去了。1939年农历7月15日,又一颗罪恶的日寇炸弹正炸中福成楼的屋顶,把大楼屋顶炸开一个大洞(现在我们还可以目睹这一个洞,见证日寇的罪行)。三房媳妇姚玉花受到惊吓,惊恐万分,寝食不安,两天后就去世了。
我军民不畏日本侵略者的淫威,同仇敌忾同日寇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关于东山人民深受日寇蹂躏和英勇抗击侵略取得辉煌胜利的历史,在铜陵镇人民政府、铜山古城文化发展促进会编纂出版的《毅魄长存——东山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文集》中汇集了翔实的资料,本文从略。
在整个抗日战争历史中,东山的军民奋起抗击,终于一次次打退敌人的入侵,没有一个人给日本侵略者当汉奸,没有一个人投降,东山岛仍以英雄之躯屹立于东海之滨,始终不曾沦陷。
抗战时期的福建省教育厅,把东山抗战的英雄事迹编入了《国民课本》。
抗日胜利后,时任县长楼胜利在铜陵建立的三处抗日文物:1、位于旧公园的“节约抗日献机纪念碑”(全省唯一,全国罕见),现为福建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2、位于五里亭的“东山抗战阵亡烈士陵园”,1991年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位于九仙山的“抗日纪念亭”(县级文保单位)及“建国楼”(曾经先后作为县政府、城关镇政府办公场所)。
05 国共斗争的记忆
一、福成楼:李氏福成楼屋顶于1939年被日本飞机炸开了一个大洞后,福成家族曾经奋力简单加固,1949年却被败退南下的国民党58师师长洪伟达部强行占据为师部,把福成家族60多口人驱赶到后楼挤住。也就是在这座楼,58师师长洪伟达在逃往台湾前夕,发布了在全县抓壮丁的命令,抓走全县4700多名壮丁,单仅189户的铜钵村一夜之间就被抓147名(15岁到50岁),使铜钵村成了“寡妇村”,制造了一出出妻离子散的旷古悲剧。
现年79岁的李氏后代李德仪回忆当时少年时亲眼所见的情景:他曾见到国民党军队到处搜刮民众钱财,士兵把抢夺来的大量白银堆放在福成楼,然后一封一封地打包运往海边上船。福成家的德岚、德延、德馨、德贤、德瑞等五六位年轻人,先后被国民党兵无端抓去做人质,要挟福成家用钱财赎身。其时,福成的经济已相当困难,不少家眷变卖仅有的一点首饰才把人赎回。
东山解放后,经历了磨难的福成家有过短暂的安定。正欲逐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1951年初,“有福”轮从汕头运货至厦门,途径浯屿海面,浓雾弥漫,未能前行,暂泊浯屿港,突然遭到金门国民党军舰截袭,人、船,连同货物全都被国民党军队劫持到金门,损失极其惨重。一夜之间,福成望族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二、国共谈判地点: 哲记南北京菓店。
一九四九年十月云霄县和平解放;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东山盐警大队起义投诚;东山解放指日可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共东山县工委积极寻求和平解放东山岛的途径。县志载:“1950年2月,中共东山县工委、县人民政府工作队对第58师进行争取工作,但谈判经过三次未达成协议”。
县工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为了掌握东山岛上更多的军事政治情报,为下一步解放东山制订战术方案,决定派员深入东山城关与洪伟达部继续谈判和收集材料。县工委派青干班干部蔡维民(本县画家蔡艺华之父)来到接头点城关哲记,老板汪哲生(县委办公室干部汪启喜的前辈)接待了蔡维民,把他安排在二楼房间里,临时腾出作为谈判使用。
为配合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蔡维民根据县工委的指示,要求国民党谈判代表夏森在接头时,顺便将从金门等敌占区搜集到的报纸和情报资料送到哲记楼上。蔡维民还多次冒险亲自深入58师驻地“福成楼”搜集情报和观察58师的动向。
解放军大军压境,山雨欲来风满楼,局势急剧变化,洪伟达此时已无心也无力继续谈判。5月12日东山解放,解放前夕洪伟达仓皇逃离东山岛。
蔡维民胜利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为我军解放东山岛做出应有贡献,1950年3月底,应召回云霄驻地。他已尽职尽责,历史应该给他记上一笔。“哲记”老店也因此烙上红色印记。
三、八六海战。1965年8月5日拂晓,台湾国民党军舰“剑门”号和“章江”号悄然驶出高雄市以北9公里的左营港。两舰出航,为的是执行台军处心积虑制定的“海啸一号”计划,将舰上6名化装为解放军的特工,秘密投放福建东山岛,妄图伺机摧毁解放军雷达,获取情报。8月5日17时45分,我南海舰队司令部接到福建前线雷达观通站发现两艘敌舰驶向大陆方向的情报后,紧急召开作战会议,判断敌舰可能要在东山岛海域袭扰,决定先诱敌深入再予以歼灭。6日凌晨我军舰出击,最终以在东山岛以东海域(兄弟岛附近)击沉国民党海军“剑门”、“章江”两舰而宣告结束。曾被编入小学课本的《钢铁战士麦贤得》就是在这场海战中涌现的战斗英雄。这一仗是新中国海军史上歼敌最多、战果最大、影响深远的著名海战,共击毙国民党海军巡防第2舰队少将司令胡嘉恒等官兵170人,俘获“剑门”号中校艇长王蕴山等官兵34人。战斗胜利当天,东山县城关公社(今铜陵镇)机帆大队民兵陈亚兴、郑平坚等参与奉命出海打扫战场,并抓获一名敌舰报务兵。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最后一次战事。
06 东山保卫战英雄八少年
1953年7月16日凌晨,盘踞台湾的蒋介石调动13000余兵力窜犯东山岛,于当天上午七时许占领了城关(现铜陵镇,当时是县政府所在地),立即在县政府楼上升起青天白日旗,派兵在主要路段设岗布防,唆使坏分子抢掠财物。
面对白色恐怖,以东山县第一小学(原名东升小学,县东山县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林东秀(谢紫卿)为首的八位少年毫不畏惧,自觉组织起来,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展开勇敢机智的斗争。
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勇敢地上街发传单、贴标语、搽涂敌人的反动标语,监督坏分子的破坏活动,保护国家和集体单位的财产,有的面对面与国民党兵周旋。这些行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兵的嚣张气焰,有效地打击和限制了坏分子的破坏活动。
东山保卫战经过两天一夜的战斗,国民党军队被歼3379人,剩余的在17日下午逃离东山。此役10天后,即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署,蒋介石“东山再起”反攻大陆的美梦彻底破灭。毛主席对东山保卫战胜利给予高度评价:“东山保卫战的胜利,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而是全国的胜利。”
在1953年8月19日举行的东山县各界人民东山保卫战庆功大会期间,林东秀被评为二等功臣,江丽端和陈添全被评为三等功臣,李艺君被评为四等功臣。李艺君代表八少年出席庆功大会。1954年,林东秀作为东山英雄八少年的代表晋京,参加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1955年初赴波兰华沙,出席“世界青年联欢会”。
关于东山保卫战英雄八少年的事迹,实验小学校史展览馆有详细介绍展出。
让我们永远铭记东山保卫战八少年的铿锵姓名吧!他们是:林东秀、江丽端、陈添全、李艺君、赖介明、陈素麟、朱卿、陈介儿。
07 谷文昌足迹
一、办公地点
因为1956年以前,铜陵是县政府所在地,谷文昌书记从东山解放开始就在铜陵办公,地点就在“行宫”,即现在的县图书馆。为此,在铜陵留下了他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改变面貌的无数足迹。这段时间,谷文昌先当第一区区委书记,继而担任中共东山县工委组织部长,1952年12月被选为东山县县长,1955年4月担任县委书记,当时称为县工委书记。
二、兴修海堤守卫一方平安
众所周知,我镇南门湾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千百年的海浪、台风的袭击,可谓首当其冲。
1960年6月,百年不遇的12级强台风正面袭击东山岛,巨浪咆哮着冲上防波堤,南门湾沿岸一片汪洋,顷刻间变成水乡泽国。谷文昌书记冒着倾盆大雨查看南门湾受灾最严重的地段,目睹一片残桓断壁、灾民无家可归的凄凉情景,谷文昌立下了建造海堤的决心。
1962年 9月,县委成立以谷文昌同志为总指挥的南门海堤建设指挥部,在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建堤资金46.73万元,发动铜陵干部群众参与海堤建设;1964年,南门海堤全面竣工,全长1204米,真君宫以南至澳岬尾为南堤,长720米;真君宫以北至角仔底为北堤,长484米。
在筹集的资金中,谷书记从八尺门建设工程节约27万元,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冒着被指责“违反专款专用”的责任,通过向省委书记叶飞申请同意转拨到南门海堤,再一次体现了他“心中有责”、实事求是、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
南门海堤基本竣工后,为纪念这一有历史意义的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决定立“碑记”,以启迪后人创业之不易。碑石特选漳浦“梁山青”水磨石材,碑文也已撰写定稿,里面不乏颂扬谷文昌书记的内容,可是后来听说“上面”不同意立碑,经知情人介绍,其实正是谷文昌书记不愿突出自己而授意取消的。然而,“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半个世纪以来,谷文昌主建南门海堤的往事,始终深深地铭刻在东山人民特别是铜陵人民心中,有口皆碑。
三.建设渔港促进渔业发展
几十年前,铜陵面对闽南渔场,却没有一处避风港,每当台风来临,几百艘渔船都要面临危险,或转移到周边地区避风停靠。修建避风港成为当地渔民的期盼。1957年5月,谷文昌亲自深入实地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决定在铜陵镇后澳建避风港,经过近一年的施工,终于建成面积达6.6万平方米的避风港,保护了渔船的安全,促进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谷文昌书记鼓励渔民开展技术革新,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同时带领推动渔业机械化,发展机帆船,成立机帆渔业社(即现渔业七公司的前身)。
四、重视文教发展社会事业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谷文昌十分重视文教体卫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1952年谷文昌主动请缨,兼任“福建省东山中学”校长;1957年创办县潮剧团;1958年又兴建城关戏院;六十年代初,在铜陵辖区建设了简易的篮、排球场等体育设施;1963年建起了覆盖全县的有线广播网,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为如今铜陵的历史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谷文昌书记重视教育的事例,集中反映在兼任东山一中校长,建设新校舍这件往事上。1955年谷文昌书记看到东山中学在关帝庙、城隍庙、宝智寺上课,不利于中学的发展,决定搬迁校址,他亲自带领常务副校长朱旭辉跑遍铜陵,选择地址,最后选定了“演武亭”旧址。(即现东山二中)。他分析了这里的优越条件:交通方便;靠近城区又不受市内喧闹的影响;马兆麟墓地就在这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背靠威峰山,环境秀美;前面一处大广场可以作为学校操场;不须征地,不须拆迁民房。这一切都显示了书记重视教育,并时时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头的崇高情怀。
铜陵,除了具备深厚历史文化、优秀旅游风情、海洋运动等特色外,还是一个英雄的名镇,有抗倭的历史,有反清复明的气节,有参与新文化运动的旧事,有抗日救亡的辉煌历史,有与国民党斗争的诸多记忆,更有谷文昌活动的足迹。
以上就是红色文化扎根铜陵100年的概况。前30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方针的感召下,才会有上述那些革命活动的经历;后70年,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走过来,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如今发展成为海洋渔业强镇、历史文化名镇和风情旅游古镇。
牢记铜陵的革命历史,正是为了重温中共共产党领导的光辉历史,发扬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建设美丽铜陵的明天进一步努力奋斗!
(本文参考了陈炳文、陈旭山、庄百岭、黄聪硕等的相关专题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