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主要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以上文字来自原文
这句话首先承认了一点。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对一个事物只是直观的反映出来,就如同照镜子一样,只是单纯的一个物体复制下来,对这个物体不带情感的加工。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费尔巴哈忽略了一点,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交叉的一个活动,主体和客体有相互的影响,主体有客体化,客体有主体化的过程。主体会把自己的活动,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去审视客体,客体会用自己展示的程度去影响着主体对客体的审美,人去反映客体的时候,人并不是没有感情的,没有自我意识的。在看到某件事物的时候必然会对其进行加工,加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主体性体现的过程,人在认知活动中是有主体性的,人在看某一件事物的时候是加进了人的主体性活动。
在不同的人面前放了一个榴莲,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映,喜欢的人很开心,不喜欢的人也许会下意识的捂鼻子,因为榴莲臭。任何一个个体看待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那是因为人是有主体性的,绝对不会只是单纯的认为那仅是一个东西。即使不对它有好恶判断,但是一个榴莲放在面前,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苹果,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也体现出来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感性的活动”指的是主体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即实践。人与外部客观世界不只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之间还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我们不仅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人的认识对象对象同时又是实践对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世界。旧唯物主义抛弃了实践,把人的认识仅仅看成消极、理性的直观,缺少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