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与身边的一些年轻朋友谈及理想和愿望时,有些人的回答简单而直白,“我想红,我怎么可以红起来啊?”我想这大概源于互联网高度发达之下网红经济的影响。一些年轻人片面地认为只要人红了,一切好运都会相伴而生。
每当聊起这个话题,我就不禁想起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小人物朱买臣。他非君王、非枭雄,没有载入史册的业绩,只是一介大器晚成的书生,却凭着他和前妻的婚姻故事,让他的名字伴随着他们的婚姻故事通过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和舞台戏曲,一直流传至今。
放在当下,朱买臣也算是慢慢地红了两千年。
关于他们的故事《汉书》有《朱买臣传》,各剧种又通过《烂柯山》、《马前泼水》、《渔樵记》等经典剧目一再地将故事进行改编,代代相传地唱了下来。
故事的梗概是会稽郡贫穷书生朱买臣靠砍柴为生,年近五十读书无果,妻子崔氏逼其写休书籍以改嫁。朱买臣后官任太守并返乡,崔氏恳求破镜重圆。朱以泼水难收相拒,崔氏羞愧自尽。
这样一个没有太多悬疑的故事,两个接近平凡的人物,缘何会流传两千多年而被后人津津乐道呢?仔细推敲,其中有很多动机。
首先,这个故事可以作为励志故事来讲。朱买臣“胸怀大志,负薪苦读”,尽管前妻不理解他,还以主动要求被修来羞辱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朱买臣,还激励了他更加奋发图强。
其次,这个故事可以作为抨击嫌贫爱富的崔氏。尽管离婚前,两人应该生活了很久,离婚的原因不知是否仅是朱买臣的贫穷和看不到出路。但在世人的目光中,一个女人没有陪伴丈夫走过人生的低谷,就该被发迹后的丈夫“马前泼水”,女人本就该遵循三从六德。
最后,传播这个故事的读书人从中获利。史料和剧本都是由读书人完成的,而在中国长期的科举制度中,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概率是低之又低。尽管民间一直喜欢将“金榜题名”作为谈资,但又有多少读书人能圆梦呢?在他们眼中,朱买臣是幸运的,五十岁还能出头,而他们的出路在哪里?万不可让自己的妻子效仿了崔氏。
如此看来,这个故事、朱买臣、崔氏三者都有被传播的必要。不管二千多年前的真实故事如何,在传播过程中,故事会朝着赞美朱买臣的勤奋好学、批评崔氏的嫌贫爱富的方向继续发展。毕竟,两千多年前的人物也无法开口证明些什么。
想想朱买臣的故事,再看看身边做梦都想红的朋友。我觉得,红或者不红其实真的无所谓,那就是围城心理。当你真的红了,红的是你的名字,也就是代表你的符号,而关于你的实质和内容会被根据需要进行演绎,这时,那个红了的符号也就不能再代表你了。
如果朱买臣可以时光穿梭来到今天,听到民间所谈论的故事,看到戏台上所演绎的剧本,我想他一定不愿意红这么两千多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