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黄历,元宵过后是惊蛰,春雷阵阵,转瞬便迎来春分,寒意才刚消退,春天就将过半。哎,时光永远如电,永远这么残忍。
趁着原野尚未绿遍,万紫千红仍没覆盖人间,想和大家谈谈打开春天的正确方式。
1
读一首有关春天的诗
大自然为四季中的春天骄傲,人类也不必示弱,我们可以自豪地捧出唐诗。如果说,春季为自然界代言,那么,唐诗就是春季的宣传海报,写着世上最动人的文案。
中国被称为诗歌的国度,却只有唐诗可以匹配春天,上古三代、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宋元明清,虽然都不缺少华章,但在气韵、节奏上都逊一筹,更不及唐诗的元气淋漓,齿颊生香。
在春天,读一首关乎春天的唐诗,相当于一次精神的远游。在唐代2000多位诗人、50000万多首诗歌中,要找出与春日匹配度最高的那首诗,难度可想而知。
选项可以列出几张纸来,哪个诗人名下没有几首咏唱春天的诗歌呀,要论易于诵读,数量可能就要打折了!不必说《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绝唱,被评为“孤绝横篇”,“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太耀眼了,堪称唐诗皇冠上的明珠,更不必说李、杜、王、白等人,单单孟浩然的一首小小五绝,就已经传诵千古,妇孺皆知,刚好拿来,在春日的和煦光景中,陶然而怡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钱钟书说,绝句是诗歌鉴赏艺术中的闪电战。能对诗歌做出这种品鉴,才不愧是泰斗级人物。在唐诗中,若论华丽,比句式,讲典故,这首《春晓》自觉退后,但要说倜傥风流、潇洒慵懒,要论一个季节生活方式和感受的代表,除了《春晓》,我再也找不出第二首,恕我学识浅薄。
不过,在正想用这短诗打开春天时,才猛然发现,我们早已迷失在了现代生活方式的森林。孟夫子的春天已成历史,我们谁能不觉晓,何来闻啼鸟,又有多少人可以闲情无限,卧听夜间风雨,惋惜花落满地!
用一首短诗打开一个季节,才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风流儒雅的做派吧。
2
在春光中来一场远足
据我所知,中国最著名的一场春天远足应该是孔夫子组织的。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场远足活动可谓载歌载舞,尽兴而归。可见,夫子也并非愤激的学者所批评的那样,不知人间烟火,在四季更替和草长莺飞中,圣人的生活情趣也能扑面而来,他的生命感悟肯定不止于表面的诗意,我妄自揣测,在眺望春天原野时,他胸次之间一定激荡着迷人的哲思。
虽然无法和孔夫子的远足相媲美,但在春天,如果连一次高质量的远足都没有,谁好意思说已经度过春季?
走出城市街道,脚踏着泥土地,和风拂面,鸟鸣树巅。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杏花开了,连野花都开了。扑鼻的花香,蜂蝶忙碌花间,远处河流闪着波光。田间耕种的农人俯首于农事,旁若无人。春天的远足,让人邂逅自然的勃勃生机,带着满满的能量回归。
3
听几首民谣
有人说,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绝对是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之一,两岸三地古风犹存,文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对生活也充满憧憬。
春天,天朗气清,躺在清香的草地上,戴上耳机,打开几首春天的民谣,春意盎然醉人,有一种恍然隔世之感,好像瞬间穿越到前工业时代。
这份歌单可以列很长,尤其是台湾民谣,词、曲、唱俱佳的比比皆是,仅刘文正、施孝荣就足以让人“醉好几遍”,刘文正《三月里的小雨》、《兰花草》,施孝荣《拜访春天》,任何一首,我都要单曲重复1000遍。
这份歌单也不能缺少张德兰,一首《春光美》迷醉多少人,尤其是春晚现场版,那种清澈的表达,早就遗失在时间的尘埃中了吧。
最近几个晚上,我常常是靠在床头,沉浸在这些民谣中,忘记了一切,仿佛自己是个唐宋年代乡间的浪荡少年,在柳绿桃红的季节,走进一个个明媚的梦里。
非常奇怪,每年春天来临前,内心都有一种骚动,以及冲动,估计是动物性在作怪,想要抛开一切,走向原野,深入山间,栉风沐雨,而现实这么无奈,只好读读诗,听听歌,在家门口假装一个远足的旅人。你又打算以何种方式迎接这个烂漫的季节呢?
(我是阿馗,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就慷慨点赞或关注我吧,让我们在简书共聚春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