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之一。
小说讲述了贵族聂赫留朵夫在一场法庭审判中遇到多年前被自己强奸过的清纯女孩玛丝洛娃(卡秋莎)因一起案件被诬告冤枉被判苦役的事,她的出现让聂赫留朵夫回顾从前,猛然自省,意识到自己的罪过想要赎罪并且付之行动的故事。
作者花费了许多笔墨进行了对比与反讽,从无数的案子中点明了当代的“唯利是图”的政府及腐败的社会现象,而这是一场“精神”的复活,随着聂赫留朵夫奔走洗清卡秋莎的罪名而推进,他对抗贵族、对抗封建官僚制度,从精神焕发、渴求公平的青春到融入社会现实、享受贵族权利再到看清一切,良心发现,层层递进,言语间流露出真正的上等社会该有的样子与愿望。
以下为部分精彩内容抄录:
23、世界上有些道理,允许一些人害另外一些人而又不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有什么责任,然而,不论这些道理编排得多么巧妙,多么由来已久、习以为常,然而……
24、有一种极其常见、极其普遍的宿命论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成不变的本性,认为人有善良的,有凶恶的,有聪明的,有愚蠢的,有热情如火的,有冷若冰霜的,等等。
其实,人往往不是这样的。
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说他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蠢的时候,热情如火的时候多于冷若冰霜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
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是善良的或者聪明的,说另一个人是凶恶的或者愚蠢的,那就不对了。
然而我们总是这样把人分类。这是不合实情的。
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缓,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浑浊,有的地方冰凉,有的地方温暖。人也是这样。
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各种各样的人的本性的胚芽,有时表现出一种本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25、没有坏行为,但是有比坏行为坏得多的东西,那就是产生坏行为的坏思想。坏行为可以不再重犯,可以忏悔,坏思想却会不断地产生坏行为。
一种坏行为只能为其他一些坏行为引路;坏思想却能拖着人顺着这条路不断地往下滑。
26、“我吗?我坐过两次牢。”姨妈又伤感又愉快地笑着说。
“我第一次被捕,是无缘无故被捕的,”她说,“那时我二十二岁,有了一个孩子,而且又怀了孕。不论我失去自由,离开孩子,离开丈夫,当时有多么痛苦,可是相比之下,这都不算什么,最痛苦的是当我感到我不再是人,而是成了什么东西的时候。
我想和女儿告告别,可是他们叫我走,叫我上了马车。我问他们把我带到哪儿去,他们说,到了地方就知道。我问我犯了什么罪,他们不回答我。受过审问之后,他们脱光了我的衣服,给我穿上编号的囚衣,把我押进拱顶走廊,开了门,把我推进去,锁上门,他们就走了,只剩下一个带枪的哨兵,一声不响地来来回回走着,偶尔朝我的房门缝儿里瞅一瞅,这时候我难受极了。
我记得,当时最使我震惊的是,一个宪兵军官在审问我的时候,请我抽烟。这么看,他知道人是爱抽烟的,这么看,他也知道人是爱自由和光明的,知道母亲爱孩子和孩子爱母亲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毫不留情地让我和我热爱的一切分开,拿我当野兽似的锁了起来?遭遇这种事情不会不留下痕迹。
如果一个人本来相信上帝和人,相信人与人相亲相爱的话,遭遇过去这种事以后就不会再相信了。我就是从那时候不再相信人,才产生了恨的。”她说完了,笑了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