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怎么读,是读书的方法论问题,在时下也很受关注。主要两种观点,一是快读书,二是慢读书。
一方观点是以互联网知识产品为代表的,更倾向快节奏读书。认为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已经从知识获取的广度变为知识获取的速度,提倡读书只取骨架、抛弃血肉,这样就能够实现一年读50本书,5分钟读懂一本书。
另一方的观点似乎更“老派”,呼吁慢读书。如《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提出,专业读书的可悲之处在于,你难以再尝到青少年时代所体验的那种阅读乐趣,那种哈兹利特式的滋味。《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清流综艺节目的热播,似乎也昭示着慢阅读的回归。
谈方法论,要以认知为基础。对于自我提升、不断精进的需求,促成了现代人和读书的强关联,这一点是有基础共识的。正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我快七十岁了,不想读坏东西如同不想过坏日子,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不知道我们欠上帝或自然一个死亡,但不管怎样,自然会来收拾。但我们肯定不欠平庸任何东西,不管它打算提出或代表什么集体性。对的,因为不甘平庸,所以努力读书。
读书方法的不同,关键在于目标不同。所以,先要把为什么读书搞清楚。以沉浸其中欣赏体味为目的,自然要慢读。以在一定时间内迅速提升某一方面的知识为目的,快读当然更加适合。
《文心》是写给中学生的,提出的建议也主要是针对语文的基础学习。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如果要进行以系统学习为目标的读书,其中的几个方法可以参考。
其一,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读书的好方法,有些学者几十年研究一本书,自然是精深的专攻。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毕竟时间精力有限,因而书中提倡读书要用“经济的读法”,一是分类读,二是选读。分类读,可以在一段时间集中把一个问题搞透彻。选读,必须择优,读前人整理好的选本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书中关于文学选本有如下推荐,“要读诗,就读沈归愚的《古诗源》、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要读词,就读张惠言的《词选》;要读明清小品文,就读近人沈启无的《近代散文抄》”。
其二,读书要随时有所见到。写读书笔记,是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读书,贵在精细。书日日在读,如果不是浮光掠影,必能随时有所感悟,将心得记录下来,就是读书笔记。真正好的读书笔记,不是词句摘录,而是记录带有批判精神的认知过程。王先生提醒学生们,读书笔记虽是议论文,全体却须简洁,不需要词藻修饰,除了论断、理由、例证以外,不必多说无谓的话。
第三,读书的境界之分。读书境界有三层,见、视、观。“见”只是感觉器官上的事,明白一本书讲的是什么。“视”是知识思辨上的事,厘清书中的逻辑结构、思维框架。目前,很多人的读书,包括我自己在内,都集中在这一层。“观”是整个的心理活动,将此书的与自我的知识体系衔接,更新已有的认知系统,形成更加优化的模式。要到了观的境界,才是真实的受用,才能真切领略其中滋味。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把这一层境界概括为“模式识别”。他说,模式识别这一“全局思维”认知能力能够从一堆杂乱的信息中鉴别出有意义的趋向,可以将最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普通管理人员区别开来。
对于读书的终极要义,王仰之先生作如下阐述:
对待思想、学术不能凭主观的爱憎的,最重要是能用批判的方法,还它个本来面目。说得明白点,就是要考就出思想、学术和时代、社会的关联:它因何发生,又因何衰落。这样得来的才是真实的知识,对于我们的思想、行为最有用处。
相关章节:第十五章《读古书的小风波》;第二十五章《读书笔记》;第二十八章《关于文学史》
参考书目: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