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学术志”微信公众号上有一篇文章中提到,现在科研人员的猝死已经越来越年轻化了,提醒我们要多关心关怀青年。文章说,“科研人员面对的压力,与社会公众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想象相去甚远”,“科研人员的压力主要是内心的”。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想传达:科研人员应该培养一点“庸俗”的爱好,利于心理健康。
看到这篇文章,立即转给了正在读理工科硕士的儿子,因为这段时间,他正在吐槽,学业压力太大了。
我对儿子说:
回想你高考之后,自主填报了学校和专业,我一直都很感慨,儿子知道自己的人生要什么,并且能克服困难去坚持、去努力;又回想起你自主填报研究生的学校和专业,也是因为人生目标明确,敢于去拼搏、去追寻。的确,越往上,困难越多、路越难,这是因为你一直在走上坡路,而且还需要速度,一路上奔波劳累,没有时间看看路上的风景,也就没有机会去欣赏自然和艺术,来滋养内心。
当前社会,的确太“卷”,没办法,人类历史就是这样以加速度前进的。人被裹挟在这样的大环境场中求索,清华大学的学子如李**(朋友的孩子,也吐槽压力很大)也都逃脱不了呢。
如果赛道单一,只有径赛场,一大群人只能在跑道上一路飞奔,唯恐落后。但有人说,现在赛道众多,不再只有田径场了,更像攀岩运动,可以拓展思维,横向延展,选择自己的路径,不必跟在前人的脚下。所以,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在人生的这张网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能从中获取快乐和价值就好。这个网络上的生态位没有谁高谁低,只有适合不适合、喜欢不喜欢、能不能发挥人生价值。
儿子,对于未来,你只需要确定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做什么能快乐,能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想成长为什么样人,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就好。其他的,不必有太多负担、压力,家人只希望你能健康和幸福。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97384/8a73ea88a90dcec5.jpg)
工作单位、种类、收入、房子、车子……都是外在的,它们并不能代表、更不能决定健康和幸福。既然,这些外在的东西决定不了幸福,你就也不需要去超越那些拥有丰厚物质财富的人。我们需要拥有的,是奋斗之外的一些“庸俗”的兴趣爱好,能在生活中时常增加点“小确幸”;我们需要成长的,是内在的心的力量;需要超越的,是内在的人格的力量。
惟愿健康、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