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文学研究领域,莎士比亚是显学,除了莎翁自己将近40部的剧作,英美文学圈、历史圈,研究他的学术著作汗牛充栋。
对于现代人来说,伟大的莎士比亚已经折叠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人还是得读点莎士比亚。为什么呢?在世界范围里,莎士比亚是古往今来影响力最大的作家,没有“之一”。这意味着,他不再单纯是个作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是跟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并列的三大西方文化母本之一。无数的艺术形式、商业设计从中获得灵感,获得原力。
举几个你非常熟悉的例子:美剧《纸牌屋》借鉴了莎翁的历史剧《理查三世》;动画片《狮子王》的灵感来自于悲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被翻拍了一次又一次;就连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概念设计,也借鉴了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不知道这些,不影响看剧,但少了一些隐秘的快乐,我觉得会有遗憾。
另外,莎士比亚还是一位台词圣手。虽然人类的文艺和娱乐,在这四百年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无论是漫威、BBC,还是HBO的一线编剧,如果穿越到莎士比亚的时代,论文学语言的功力,他还是得膜拜莎翁,膜拜那些诗歌语言写出来的戏剧台词。
莎剧的台词,通常是以素体诗(blank verse)的格式写成的,虽然有诗歌的节奏,但并不押韵;虽然写在纸面上会像诗歌一样分行断句,但演员在舞台上背诵这些台词的时候,可以按照语意而不是诗行来做断句。
所以这样的台词,既有诗歌的韵律感,又有口语的自由度。那些华丽的句子总能荡气回肠,在剧情的烘托下,比纯粹的诗歌更容易打动人心。正是这样的台词,而不是剧情和角色,为莎剧赢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有心理学家提出过“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它跟人的财富、地位无关,却跟个人感受力紧密相关。有一些学习,就是为了提升人的感受力的。读唐诗宋词如此,读《红楼梦》如此,读莎士比亚也如此。也许它们很难帮你升级打怪、升官发财,但可以肯定,它们一定能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
这样的学习,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这意义上来说,人还是得读点莎士比亚。正如每个中国人都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心头涌起李白、杜甫的诗情。
2019------《 得到专栏 》课程笔记(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