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篇个人原创。
感恩关注,欢迎转发。
看了一下近几个月以来的发文次数,数量低到不好意思见人。这个冬天,我的表达欲同室外的气温一起,屡创新低。
分析一下原因,最主要的一个是,每次写作之前我都必须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对读者有什么意义?
这不是一个坏习惯,它能让你迅速弄清要写的这篇文章的价值。但在大多数时候,我必须如实回答:好像并没什么特别的意义。更坦率一点,貌似又是一次写作上的自嗨。既然如此,又何必要写呢?到这里,内心刚燃起的那一丁点儿想发文的小火苗,瞬间就熄灭了。
于是就再一次陷入那个“写作悖论”:想写好就必须多写,但想写的又因为“没意义”不值得写而不写,于是主动减少了练习次数,于是就永远也不可能写好……魔鬼“负反馈回路”,又一次得到增强。
久而久之我开始产生一个疑问:写作是否一定要先找到个“意义”?进而,做任何事之前是否都必须先找出那个最终的“意义”?否则这事就完全不值得也不应该去做了?
答案显而易见:不是。
独自坐在角落里发呆有什么意义?但有人就喜欢发呆。参加你本不想去的无聊聚会有什么意义?但你常常还是要去。不停地刷社交媒体,看又有几个人给你的新自拍点赞了又有什么意义?但还是有那么多人每天在不停地刷刷刷。跟同事朋友进行毫无营养的闲聊扯淡有什么意义?但我们还是在聊在扯。不停焦虑不断内耗有什么意义?但我们还是乐此不疲……
生活中那么多没意义的事我都习以为常了,为什么偏偏要在写作这件事上执迷不悟,非要追求个“意义”?希腊神话中受罚的西西弗斯明知推石上山又最终落下没有任何意义,难道就此罢手不推了?并没有啊。
于是我不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人类那么渴望“意义”,没有也要生造一个出来,有时甚至为此发展到病态的地步?(现实中因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而自杀的人不在少数。)光凭马克思·韦伯的一句“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好像并不足以解释一切。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人类思维习惯于用“因果律”来解释世界。出现一个结果,我们必须要找出它背后的原因,去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我们也必须要提前预期它可能出现的种种结果,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也无法逻辑自洽。
比如古人看见打雷闪电,他无法合理解释,于是就想象天上有个雷公电母在控制;地上出现了水旱蝗灾,那就是皇帝倒行逆施,触怒上天以致降下灾祸。总之他必须要找出一个认知范围以内的解释,否则便会坐立难安。
同样,做事之前我们也习惯于先找出一个理由,来证明这么做的合理性。找不到这样的合理性就说服不了自己——那证明自己只是个闲得无聊又莫名其妙的傻子——而这个“合理的原因”就是去做这件事的“意义”。“我做这件事当然有意义,不然我为什么会做呢?”
人类大脑无法接受“意义”的缺位,如果没有它就给你现编一个——事实上大脑非常擅长这一招“自欺欺人”——这样你才会心安理得,免于纠结和分裂。
然而真实的生活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不幸就是会无缘无故随机发生,比如几天前云南镇雄发生的山体滑坡导致44人罹难的惨剧。而有些事情虽然看起来或许没什么意义,但依然值得去做,比如花一整天陪好久不见的老友们搓麻将——虽然这的确不符合我的时间观念,但你们值得。
并非所有“没意义”的事,都不值一做,况且有时所谓的“没意义”,其实只是没看到更深的一层。就像花几个小时才写成的这一篇,即便最后只有忽略不计的阅读量,也并没带给读者什么有价值的启发(我为此感到抱歉),但它至少让我多打磨了一次写作技巧,让我大脑中有关写作的脑神经回路又多了一次联结,也让我离理想中的写作水平更近了一步。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没有这些,也总比把这几个小时花在无聊、焦虑、精神内耗或者刷手机上要好吧?
这就是意义。
《如是我闻》
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