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人为什么害怕独处?
答案是:独处在当下社会中是一种非主流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非主流化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塑造形成过程。作者首先注意到的问题是在这个至少相对繁荣的世界,我们是怎样抵达了这样一个文化时刻:“对于自主权、个人自由、成就和人权,尤其是个人主义,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视,但与此同时,这些获得了自主权、自由、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个人又都害怕独处。”
沿着这个思路,作者分析下去,认为这种害怕独处的恐惧相当一部分可能就来源于社会对于独处的看法,这种看法可能会在社会文化上给个人做一个判断,这个判断通常大概率是负面的——认为这个独处的人自私、孤僻不合群、甚至有反社会倾向等等。其中一个关于婚恋问题的例子可能最容易让人在这点上产生感同身受的理解——如果有人发问:“你为甚会跟他将就呢?你是怎么接受她的?你就这么害怕孤独吗?”这样的问题会被视作粗鲁、无礼,但是实际上单身者或者其他单身人士,或者自己可能也会怀有类似的想法:你瞧,所有人都不应该单身,如果我们单身,那就必须丢自己的缺陷作出说明。
所以,就是这种社会文化中通常是默而不表的非主流文化标签给个人的独处造成了压力和困扰,这种压力和困扰又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了对独处的害怕,以及,脱离独处努力融入主流社交生活之后的空虚感。
问题二:实际独处是不是真的那么非主流和负面的事呢?作者的回答是非也。
实际上独处对个人而言是有好处的,只需要你面对恐惧,调整对独处的态度,什么恐惧呢?比如“无手机恐惧症”以及前面提及的各式各样关于独处的负面看法带来的恐惧。然后,你就可以开始体会到独处的好处,作者发现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切实践行过独处,而且对相关体验做出过思考(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还拥有任何形式的人类文化记录),它为追寻的人提供了什么,报告中出现了惊人的一致之处。这些“回报”可以分为五类,虽然会有部分重叠:(1)更深层次的自我意识。(2)与自然更协调。(3)与超越(守护精灵、精神与神祗)的关系更加密切。(4)创造力提高。(5)自由感增强。
作者列举的这些好处是高度概括的,用自己的感受来提炼一句话,我觉得这种独处的好处在于可以让人变得更加专注,内心清爽并抛弃生活中过于复杂的关系往来带来的困扰。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极简主义和断舍离变得流行的原因,因为在一个“连接”并不匮乏的时代,真正缺少的是有质量的“连接”而不是“连接”本身。
问题三:当代人怎么独处呢?
在我看来,当代人想要独处的困难可以总结为一句:想要独处而不能。独处的好处我们知道,你说独处是非主流?我不介意,只要这种独处能让我怡然自得就好。尽管如此,我们好像还是身不由己——没完没了的应酬,忙于响应来自他人的好像每一项都是重要的工作,社交网络时刻在线各种事务不断将个人生活时间肢解碎片化,越来越长的想做而没做的事件清单。
那么,在这种身不由己中,独处以及独处带来的好处对于个人而言是否还有可能?我认为有,方式有二:
一种是强制抽出时间做可以让自己投入独处的活动中,对于当代人而言,比较有操作性的是跑步、瑜伽、深度阅读以及一次行程稍微轻松点的单独旅行。因为独处的本质并非是有一段一个人待着的时间而已,而是要灵魂在场的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所以一个人头脑空白的发呆还不算独处,但是在诸如跑步、瑜伽等活动中能调动起个人专注度和思绪整理的活动就是不错的独处方式。
方式二就比较“极端”一些了,可以说是有点离群索居,就像本书作者那样:迄今为止,已经独居二十年,在苏格兰一个人口密度为欧洲最低的地区,超过三平方英里才有一个人,最近的商店距离有十英里,最近的超级市场则超过二十英里,那里没有移动电话信号连接,住所下方四分之一英里处的单行道上极少有车辆通行。但作者热爱这种生活,与外界也仍旧保持着联系而并没有过一种近乎原始状态的生活,还写出了这本关于独处艺术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