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王老师给我讲过一段她早年做心理咨询的故事:一个妈妈带儿子来做心理咨询,原因是“孩子太叛逆,说什么都不听”。那时很多父母还有一个观念,孩子不听话,绝对是孩子的问题。他们找咨询师的原因也不是真想解决问题,而是希望多一个“权威”帮他们“驯服”孩子。两人见到咨询师以后,妈妈说了很多话,孩子一言不发,眼睛就盯着地板。听妈妈说完,咨询师说:我已经大致了解情况了,现在我可以单独和孩子谈谈吗?朋友回忆说,那次咨询的很多细节她记不太清,但有一个细节,她记得特别清楚。
每当谈到母亲,孩子就会说:反正我说什么她都不听。反正什么都是我的错。反正她觉得我什么都不好。孩子的这几句话一直记在她心里,尤其是那3个“反正”。
妈妈们经常有各种各样的“难题”:孩子不爱吃饭;我家的孩子总爱坐在厕所里看书;我家小孩总是自我管理太差了,直到大人发火了才哭着说自己错了;家中的姐姐总最对弟弟挑衅,两个孩子的相处总是让大人苦恼……
在美国儿科医生克劳迪娅•M.戈尔德博士看来,所有“问题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孩子不被理解的感受。如果我们没有花时间去回应孩子,而不是仅仅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这是对孩子感情的一种镇压,会对孩子的大脑产生巨大影响,也会给孩子的未来留下巨大的隐患。
《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通过生动的故事、敏锐的洞察力和前沿的研究指出:一次短暂的倾听可以让情感关系发生巨大的转变。当我们能够把自己从控制行为的迫切需求中解放出来,能够把行为看作一种交流方式时,我们就有机会帮助孩子和我们自己渡过难关,从疗愈中得到成长,并培养出具有心理弹性、拥有真实自我的下一代。
倾听,是高水平的情感链接
同事玲玲不止一次在闲聊的时候抱怨,说自己八岁的儿子脾气越来越大。一天晚上,她的宝贝儿子竟然直接在商场发脾气,把大家都弄得很没面子。因为玲玲正忙着跟丈夫讨论着要不要给家里换一台新的洗衣机,所以在明明听到儿子大声叫了自己很多遍的时候,她都没有太理会。儿子开始不高兴了。等他气得撅起小嘴不再说话的时候,玲玲才意识到自己不对,于是对孩子说:“你再说一遍,妈妈听着,这次我们只听你说,好不好?”但是儿子不讲了,而且很气愤地对刘姐说:“我说了你又不听!”然后在商场中乱跑开,任凭玲玲和老公在后面喊和追,也置若罔闻。
像玲玲这样的父母有很多,也常常愁眉苦脸地抱怨:“我家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为什么他老和我对着干?”等等问题。
孩子真的那么不听话吗?孩子真的就生下来就是来同家长对着干的吗?当然不是。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到底听到了什么?聪明的家长不仅是一个高明的说者,还是一个高明的听者。
我们太多的父母,说的太多,听得太少,甚至不听。“快写作业去!”“赶紧睡去,明天要上学!”“我现在还有事,明天说!”然后就没有结果了,希望孩子像机器人一样按照自己编好的程序执行命令就好。
父母的潜在语言在告诉孩子:你不用思想,你不可以思想,听我的就行了。同时也是在暗示孩子: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你不行,你没这个能力。长此以往,后果是什么呢?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家长的产品任由家长塑造。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会倾听,做一个会“听话”的父母。会听才会说,会说了孩子才肯接受。倾听是亲子沟通的首要一步。父母要贴切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适当地反映出来,就有赖于父母有效的倾听。
怀着希望与尊重去倾听孩子
如果上小学的儿子有一天放学回来对你说:“妈,我跟同学打架了!”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
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在遇到这个情况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指着儿子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准跟别人打架,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结果儿子“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后来她才知道,是另一个孩子无故先动手的。
事出必有因。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可能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在呼唤父母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
比如说,如果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通常家长们都会站在制高点,带着价值判断的反应: “你怎么可以这么懒!”“你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 这么一说,孩子受到批评,对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就大打折扣。而不带评价的倾听做法,则会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胸。“你的意思是说,你最近对上学不太感兴趣了,是吗?”然后再问他:“为什么呢?你能告诉我原因吗?”慢慢让孩子继续把他心里面的话告诉你。
因为如果父母能这么说,孩子就会知道,如果他有心理困扰,爸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当孩子知道父母是保持着这样的态度,他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分享心事了。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教育观念中,往往都是哄孩子、骂孩子、管孩子、训孩子,但就是缺少一点:尊重孩子。而尊重靠什么?就要靠倾听孩子的诉求,并与孩子沟通。
倾听的目的,不仅仅是平复孩子的情绪,或仅满足孩子的要求,或要求孩子的行为符合父母的需求。倾听的目的,是找出问题的源头,通过平和的手段,满足各自的需求,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没有不愿意说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
孩子大了,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的现象逐渐增多。很多家长认为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时,不论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这时家长应当反思自己说话方式是否存在问题,没有说不通的孩子只有不会说的父母。
孩子的情绪反应主要取决于家长的心理状态及家长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应对能力。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没有不愿意说话的孩子,只有不会听话的父母。
比如孩子放学晚了一个小时到家,妈妈非常担心,生怕孩子发生什么意外。如何有人问她,这位妈妈肯定会说“我担心要命。或者“我太担心他了。当孩子进门的时候,妈妈却脱口说出了截然不同的话,愤怒的说:“你太不像话了!也不告诉家里人一声。你多大了?怎么不知道考虑别人的感受呢?”听完这一席话,你想孩子以后会改吗?孩子会真的告诉你他晚回来的时间去做什么了吗?他能从父母的话中听到改变的动力吗?
还是同样的放学回来晚后,妈妈看到孩子进门,松了一口气,说:“谢天谢地,我担心死了,看到你回来妈妈就放心了。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告诉妈妈需要晚回来,我会很担心的,都没办法好好做饭……”告诉孩子整个事件,不仅说明他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了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你对此的感受,可想而知,孩子就会卸下防备去和你沟通了。
《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告诉我们,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做好“听话”父母,才能有效地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议。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护,形成一个开放的沟通气氛,以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这愉快的氛围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孩子会容易接受,并认真考虑,从而培养出具有心理弹性、拥有真实自我的下一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