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进: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精进: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作者: 李晓峰Jeffrey | 来源:发表于2017-12-12 10:51 被阅读40次

什么是郑重?你有没有郑重的态度?可以先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6分,最不符合的1分,最符合的6分,打出你的分数。

1、我列出的工作和生活目标都会按质按量的完成。

2、我在开始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会找个时间认真考虑一下相关的因素。

3、我总是分析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得与失。

4、我可以做到写作或工作时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5、我会仔细观察一件事情的进展情况。

6、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说的出做的到的人。

如果你的分值低于20分,那么你的就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郑重能力”了。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如何郑重的对待一件事。郑重是一种态度,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想一想自己在孩子的时期在对每一件事情上的态度是什么样子的?那个时候,即使是玩一个最简单的玩具或游戏,我们在态度上都是认真的,在过程中不断思考完善,在完成后还会兴奋的讨论,激动的和别人诉说。是不是这样?

那么长大我们是什么样子呢?总结几句话,在决定上是冲动的(感觉应该对,应该做,所以就下决定了),行动上是盲目的(可能行,自己可能能完成),在方法上是杂乱的(大概是,或许这么做能完成),结果呢,基本是胡乱的收尾(也就这样了,这事也只能这样了)这就是我们和孩童时代的差别,应该对、可能行、大概是、就这样了。举个例子,戒烟这事吧。以前多次戒烟是这样的:

——冲动的决定:今天不舒服,有点难受,或者看别人不抽,于是说我从明天戒了。

——盲目的行动:没什么准备评估,也没看什么时间,就是一句话,不抽了。

——简单的方法:方法就是忍着,坚持忍着。

——悲惨的结束:我戒不了,就这样了,抽吧

这基本就是我之前的方法,失败了无数回,反正下回还这么来。现在看来,我以前对戒烟这件事根本就没有采取郑重的态度所以才会失败。那么我是怎么成功的呢?

我听说同事戒了,这次我没冲动,我想了想,他抽二十年了居然能戒,一定是有办法的,于是我决定先去问他是怎么办的。他给了我一本书,叫这本书能让你戒烟!我认真的读了两天。然后我按照书上的办法,一是选择不忙的一段时间开始。戒的头几天玩命抽,直到自己抽得想吐。二是开始戒的那一天把烟全送人了。三是准备了瓜子书籍,转移自己注意力。四是列举了自己戒烟的十大理由,每天一读。五是在日记中打卡。于是我戒成功了!

这次看到这个片段,我就立即想起了这件事。因为随意,所以失败,因为郑重,所以成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郑重呢?大家能想起什么时候你的态度是最比较郑重的吗?节日、满月、婚礼、阅兵、百天、冾谈……有没有发现这些场合大多都是有仪式的,虽然有的复杂,有的简单,但是都是有一个仪式的。所以我们要想学会郑重,就要学习给自己一个仪式。

什么算仪式?很多种,因人而异。比如我戒烟给自己列十大理由是仪式,日记中打卡是仪式,认真的读书列出戒烟的办法是仪式,还有,向朋友宣布我要戒烟了是仪式,郑重的沐浴更衣是仪式,等等等等,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表达出你认真的态度,让你有了一种郑重的感觉,这就是仪式。

仪式代表郑重,郑重代表成功。

【练习】我们可以来练习一下关于可以让我们保持郑重态度的仪式

我们来设想一下,有一本很多人推荐的好书,你曾经下过几次下决心要读完,但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读下去,甚至没有开始读。现在你决定要正式的、真正的开始阅读它。你会用怎样一个仪式,来培养自已郑重的态度呢?

【任务】给小伙伴们一个任务吧

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并不愿意随意的下决心、定目标,只是因为时间、工作、周边等等原因使我们经常被刺激、被影响,于是匆匆的下了很多盲目的决定。请小伙伴回去后,邀请你最信任和亲近的人,一起回忆一下什么情况下你会冲动的、盲目的下决定?了解了这些情景后,你将会在这些时候及时想起通过仪式来培养自己郑重的态度。

【原文摘录】: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郑重的态度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消极避世,它更像一个孩子所常常持有的态度。可能有人会问,孩子怎么会郑重呢?我想,长时间和孩子相处过的大人们,不会怀疑这一点。和其他孩子一样,我儿子也经常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什么恐龙要不要上学啊,什么火车有没有后视镜啊,很多问题一问出来就把我逗乐了。可是每次他的神情中却一点嬉皮笑脸的意思都没有,反而非常严肃,像是在说,“我可是在学知识哪”。还有,他玩起汽车来也是一丝不苟,他喜欢把几十辆小车沿着桌子的四条边依次排开,一辆一辆首尾相接排得笔直。如果有辆车被碰歪了,就要立刻一分不差地复原回去,一点差错都容不下。

孩子用郑重的态度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戏谑的、游戏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谁说我们不应该向孩子学习呢?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格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梁漱溟14岁时开始“好用心思”,有了奋力读书、钻研学问的自觉,他带着多病体弱之躯,终日不敢懈怠,终于自学成才。24岁时只有中学学历的他登上北大教坛,便是极好的示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进: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mg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