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这个时候,中国食品协会、中国酒业协会联合江南大学发布了一个研究成果:某教授检测并鉴定了中国传统白酒中的非挥发性脂肽化合物地衣素具有抗癌作用!
这一研究成果令众多酒友们欢呼雀跃,酒厂们欣喜万分。毕竟这地衣素只检测出在中国传统白酒中有,国外发酵蒸馏出的酒中是没有的。
这脂肽化合物地衣素是什么呢?
脂肽化合物大多是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生物活性功能和效果,其抗癌活性,抗病毒活性,溶纤活性和抑菌活性突出。地衣素是由地衣芽孢杆菌分泌的物质,具有调整肠道菌群,拮抗致病菌的作用。
中国传统制酒法步骤繁琐,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酵与工序,酒中少说也有上万种乱七八糟的物质,要说在酒中检测出一个、两个好的物质也没什么可惊讶的。但要是通过酒中这几百万分之一的抗癌物质,就断定喝酒能抗癌,健康君觉得回家吃蒜头抗癌机率还大些~
今年1月3日《Nature》刊登了喝酒破坏干细胞DNA诱发大量突变的研究。酒中除了那缥缈的抗癌物质,大部分的还是酒精。
酒精在人体代谢过程(乙醇——乙醛——醋酸盐),而这个过程中乙醛具有致畸性、生殖毒性等多种病理学毒性,它可以诱导DNA的结构发生变化,甚至引起染色体重排,导致突变致癌。
其实早在2012年,国际癌症协会(IARC)就已经把随酒精饮料摄入的乙醛定为一类致癌物了。
2004年,有位意大利学者发表了一项汇总了三十多年涉及11.6万人的喝酒与肿瘤等14种疾病以及受伤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发现即使每天少量饮酒也会增加疾病风险。
如每天喝2两50度的白酒,那么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将增加2.1倍,食道癌、喉癌和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都会增加一倍左右,乳腺癌增加55%,肝硬化增加6.1倍,慢性胰腺炎增加78%,出血性中风增加82%,而肝癌的增加也有40%。
酒桌上我们能常听到这句话:“喝酒脸红的人酒量好!”这是真的吗?
其实,喝酒脸红往往是因为体内乙醛含量过高,跟不上分解的速度,导致毛细血管扩张,产生脸红现象。属于酒量不好的表现,如果继续无节制饮酒,体内累积越来越多的乙醛无法及时分解,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总体来说,喝酒对身体的伤害是远远大于可能的益处!
| 如何将喝酒的危害降到最低 |
1、适量。切勿醉酒、酗酒。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公斤体重1克。如:一个50公斤人每天酒精摄入量应限制在50克以下。
2、切勿在早晨和上午饮酒,早上胃分泌的分解酒精的酶—酒精脱氢酶浓度最低,酒精会更多地被人体吸收并无法快速分解,导致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较高。
3、多吃富含高蛋白与维生素的食物,酒精经肝脏分解时需要多种酶与维生素参与。切勿食用咸鱼、腊肠等含有高亚硝酸胺的食物,亚硝胺在人体内与酒精发生反应,不仅伤害肝脏,而且会损害口腔与食道粘膜。
当然,不喝酒更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