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时间之尺-《精进》读书笔记

时间之尺-《精进》读书笔记

作者: 文早早 | 来源:发表于2016-08-17 13:05 被阅读496次

    我们常常会忘记时间的存在,但是相反我么又会按照时间的刻度来安排我们的生活。时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资源,看不见摸不着,但时间会在每个人的身上留下印记,这个印记会因为每个人使用时间的方式不同而千差万别。所以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人浑浑噩噩一生飘过,有人风风火火焦灼跑过,有人拖拖拉拉坎坷走过……从来没人教我们该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也没有人教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宝贵的时间。那么一个人该怎样对待时间呢?梁漱溟先生曾以两个字作答:“郑重”。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对待时间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则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时间视角”的概念,这一概念根据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把人群分为5大类。

    第一种是积极过去视角,这类人经常怀念过去,但是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第二种是消极过去视角,这类人总是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这类人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他们的幸福感比较高,但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的风险比较高;

    第四种是宿命论视角,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对现时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第五种是未来视角,他们具有前瞻性,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愿意舍弃当下的快乐,但是由于一直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不强。

    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最好采用混合折中的方式: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这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并且在采纳前三种视角时还要“随需而变”,既根据不同显示场景加以灵活选择,我们称之为“平衡时间观”。

    这种既不疏离过去也不漠视未来的当下感与梁漱溟先生的“郑重”不谋而合,近百年前人文学者的自我审思和近代的基于实证的科学观点实现了相会,这是件多么神奇的事!

    在我们使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时间的时候,下一步就是要思考如何使用我们宝贵的时间资源了,简单的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情,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但是如何评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呢?可以从两个维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

    收益值指的是一件事在当下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收益半衰期指的是这件事情的收益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长的时间,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学习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学习一门外语,考取一项专业资格证书;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玩一个晚上的手机,玩一天的游戏,吃很多的垃圾食品;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的书法,读懂哲学的一个章节,认真写一篇文章;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漫无目的的刷微博或朋友圈,没有购买目标的逛淘宝,参与一场网络掐架。

    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做的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长半衰期事件做的少。这个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的陷入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的抓起沙子,但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间滑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来过。我们总是在重复的抓起沙子,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得到的却是相同的结果。可是长半衰期不一样,它的效益是可以累积和叠加的,每次事件微乎其微的效益累加也能够成为未来成功的小小基石。

    但是,是不是我们就是要舍弃短半衰期事件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这里我们就要讨论另外一个问题了:生活的节奏感。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在他的《人文六讲》中写道:“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就像是音乐的节奏一样,不可能整首歌一直快也不可能一直慢,有快有慢,快慢结合,才是一首舒服的音乐,而生活的节奏也是应该和音乐的韵律一样才好才舒服。但是今天我们总是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为什么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是不是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短半衰期上面,但是“没时间”确实已经成为我们的口头禅。因此我们会做很多的时间管理和计划管理,但是计算机科学家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在其名著《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侯世达定律:“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再加上人们无法预估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所以时间管理中指定时间计划的方法并不可靠。低估时间会让我们快马加鞭,逼迫我们在原本就很短的时间完成超过预期的工作,而一旦无法完成我们又会陷入自责之中,而这种自责本身也会耗费时间和精力的……

    所以我们要慢下来,李欧梵教授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每天抽一点时间“面壁”,也就是在一个私人的时间里静静地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心中不同的“自我”参与对话和辩论。而另一些事情则是愈快愈好,像处理日常公务诸如看邮件、写报告等,李欧梵先生说他都是用“极有限的时间”把它们处理掉。李欧梵先生的做法和上文中我们提到的“平衡时间观”和“郑重”颇为符合,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

    那么回到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答案,短半衰期的事件不是不可以做,只不过我们需要把握好时间之尺,少做短半衰期事件,在慢的生活场合中我们可以利用短半衰期事件来综合一下我们的生活节奏。

    时间的“快”与“慢”正好也是对应着时间使用的“深”与“浅”。社会学家发现过一个“时间悖论”: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现增加的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也就是说,人们实际拥有的时间越多,主观感受上拥有的时间却越少。这个正好可以用时间的深度来解释。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带给人的满足感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个人聊天,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时,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所以我们从闲暇中获得的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西班牙人约瑟夫·奥约(Josep del Hoyo)职业是一位医生,但是他沉浸在一项特殊的爱好中:观察鸟类。只要他有空就要跑到深林、河边去观察鸟类,他为此着迷、如痴如醉。若干年后,他和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一起,开始编撰旨在包含所有鸟类的《世界鸟类手册》(Handbook of Birds of the Word)。1992年该手册第一卷问世,截止2013年,已经出版达到17卷之多,收录了7400中鸟类。

    面对这些道理我们似乎都可以明白,但是真正去做的时候我们又会去找各种理由去安慰自己满足于现状,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拖延症。

    在这里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让我们摆脱拖延症的困扰:处理好“近期未来”(near future)和“远期未来”(distant future)的关系。什么意思呢?“远”和“进”是相对的概念,未来的几个小时、几天、几周可以说是近期未来,未来的几年则是远期未来。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事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也就是说存在两种未来视角。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抽象概括的方式思考。比如一个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可能会定下“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远期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对他来说是模糊的,他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在职场上一步步脚踏实地走向CEO的位置,所以远期未来视角下的想法往往是缺乏细节的,考虑更多的是这件事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近期未来视角,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例如这位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在接受一项做PPT的任务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就是要怎么做的好看又专业,是不是要去找个好看的模板啊,第一张封面页怎么去设计,过渡的章节要怎么去衔接,我做出来是不领导想要的等等。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我们更多的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

    产生拖延症的一种原因就是“远期未来”中有一个抽象且意义重大的目标,比如“好好复习CPA考试,拿到注册会计师证书”,而“近期未来”则遇上了实际的阻碍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例如遇到的阻碍是工作需要加班时间挤不出来,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就是好不容易休息一下要好好放松一下看个电影逛个淘宝,借此逃避阻碍。在这种状况下,人们通常的应对方式是不断的强化远期目标的意义,“拿到注册会计师我的薪水就会上涨”“如果不能通过考试我就是一个失败者”,但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加大了“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的冲突而使问题更加严重。那该怎么办呢?

    一方面,从“远期未来”的角度,我们应该“重战术,轻战略”,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多考虑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在“怎么去做”上,特别是放在那些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另一方面,从“近期未来”思维角度,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比如删除电脑里所有的电影或者把手机换成非智能机等。可能有人会说电影删了还可以再下,手机换了还可以再换,这方法有用吗?有用!因为虽然可能会出现反复的情况,但这种反复会是的原来简单且惯常的替代行为变得麻烦了,逃避的便利性大大减小,这便增加了当事人去复习CPA考试资料的可能性。

    要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的关系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1.是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化;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回到上面我们说的约瑟夫·奥约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奥约正是用一种“深”的方式来使用业余时间,他对待时间的态度和方式是“郑重”的,他把“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勾连在一起,并赋予时间意义和喜悦。

    所以,事业和生活的秘诀,无外乎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远”与“进”的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间之尺-《精进》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ym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