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

作者: 木槿_4ab3 | 来源:发表于2018-04-01 17:55 被阅读63次

    随遇而安字典里的解释是: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得到满足。孟非说他写的《随遇而安》,没有苦逼的励志故事,当我读完全书,有点理解了。他说这本书是他对人生前四十年的记录,是他对于人生片段的回忆。他说等我们到他那个年纪就会明白,写作的愿望和写作的能力是两回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愿望和能力会一并下降。他说有人写一点东西,他也就答应了,可见这是他的性格之一,容易被说服,随遇而安,我以为孟非的随遇而安,不仅体现在性格上,还体现在苦难中,阅历里表现出的平静和淡然。我想我不会成为他,但是我尊敬他,毕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贫瘠的土地里活出想要的模样。

    他说自己对于重庆的记忆停留在十二岁之前,甚至不愿意看到它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想孟非是真的喜欢,喜欢那座城市的立体感、喜欢它具有感染力的方言,喜欢那里的美食,喜欢了那积累了他人生最初也最真情谊的地方。他说如果自己的性格中有善良的成分一定是这座城市给予的。童年的“文革”尾声,在那个年代有太多狂热,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大人们不回家,哭的撕心裂肺是因为毛泽东,周恩来相继去世;是因为“四人帮”粉碎;是因为带给党和人民深重苦难的十年“文革”结束了。眼里和记忆里的老重庆,那里普通人民草根式的幽默,那“母系社会社会里”好强漂亮的外婆、老实巴交的外公、那扛着电影胶片机的父亲,还有当时“文艺青年”的母亲和胸怀“进步思想”的父亲在一起的缘由。因为生活在那里所以了解也并真的理解它。我想或许孟非身上那鲜明浓烈的性格,幽默的姿态,好大一部分应该是来自这里。

    他说自那以后全家搬迁至南京,自己的世界由明快的色调变成“灰色”。以至于这样的基调贯穿于后来的整个中学时代。习惯的生活氛围一下子消失,让他莫名的惆怅了很久,第一次体会到孤独。他说自己中学时代的成绩不好(当然这不包括语文),父母关系不好,高考落榜、在印刷厂出了工伤,生活算是暗无天日。扎伤手指离开印厂算是他人生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从此走上了“电视不归路”,从台里最低级的杂工到摄影、编辑、写稿、配音,一年得时间他全部掌握了,当然这期间除了有天赋之外还有努力。初露锋芒到后面拍摄《西域风情》再到大型纪录片《奔向亚特兰大》这期间让他的业务能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他说从新疆拍摄回来,头发长的可以扎一个小辫,络腮胡子一大把,是条件所逼,没时间理发。好像生活对他和对所有人是一样的。直到他主播《南京零距离》算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峰,一个光头主播,凭借底层的生活阅历 即兴发挥的幽默,精到的点评,俨然他已经成为了电视新闻的神话。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非诚勿扰》那么火。在主流媒体里,他用自己独到的思考讲话;在大众栏目里,能硬朗清明的把握节目格调,不作不演、有信息量,有立场,有责任感实属不易。所以从“新闻一哥”跨界成为交友节目主持人 沉稳睿智、妙语连珠的主持风格,征服全国观众自然水道渠成。

    他就这样一路走着、坚持着,并一点点成功着。直到有一天站在那么耀眼的地方,回头对于生活和苦难只有轻描淡写的“随遇而安”四字。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我们都应该勇敢坦然接受,直到有一天它向我们缴械投降。我想我们好多人都应该学着在平凡的世界里,去实现我们的小梦想。并且适应任何环境,因势利导,在既有的环境中,去寻找新的前进方向,不管梦想多大,踏踏实实做好眼下的事,积攒阅历,磨练意志,等待破茧成蝶之日也是一种态度。我想成功应该还有另一个名字,叫“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遇而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da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