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前的文献资料,凡提到茶叶时多数是强调其药理和营养功能,从未涉及精神领域。
直到晋代以后,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的饮料,文人们在品饮过程中开始赋予茶叶以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
《荈赋》:“调神和内。”
《晋书·桓温传》:“温性俭,每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
《南齐书·武帝本纪》:永明十一年前七月“又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首次提出“茶道”概念的是诗僧皎然。在皎然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首次出现了“茶道”一词。其诗全文如下: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在诗中将品茶过程归纳为三个层次。
一是涤昏,
二是清神,
三是得道。
后者是最高层次:“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这是真正的品茶悟道,达此境界自然一切烦恼愁苦都烟消云散,心中不留芥蒂。皎然将这一境界概括为“茶道”。
宋代的茶书中,只有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涉及茶道精神:
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是对中国茶道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揭示出中国茶道的本质特征,比起裴汶《茶述》更为准确、全面,也更为深刻,是对中国茶道的一个贡献。
中国文人真正接近于揭示茶道实质的是明末清初的杜浚。他曾在《茶喜》一诗的序言中指出:
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
茶之四妙是指品茶艺术具有四个美妙的特性。“湛”是指深湛、清湛;“幽”是指幽静、幽深;“灵”是指灵性、灵透;“远”是指深远、悠远。这四者均与生理上的需求无关,而是品茶意境上的不同层面,是对茶道精神的一种概括。
所谓“澡吾根器”是说品茶可以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高尚。“美吾智意”是说可以使自己的学识更完美。“改吾闻见”是说可以开阔和提高自己的视野。“导吾杳冥”则是使自己彻悟人生真谛进入到一个空灵的仙境。这正是饮茶的社会功能,是茶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