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莫莫
今天继续阅读《被讨厌的勇气》。
哲人说:权力之争的目的不是讨论问题,而是为了达到使对方屈服。即便有了输赢,看似有一方败阵下来,但是这场斗争并没有结束,而是进入下一阶段-复仇阶段。
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讨论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在孩子与父母的权力之争中,表面上输了的往往是孩子,屈从于家长的权威。而实际上,家长却输了孩子的信任,甚至是输了孩子的一生。至少家长将会面临各种棘手的育儿问题。比如说:孩子的网瘾。
我发现很多有网瘾的孩子都是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靠暴力、发脾气来管理孩子。让孩子屈服。在家里无法“赢”的孩子,常常会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寻找获胜的快乐。
还有的孩子,会逃学、离家出走,让父母惊慌失措,痛不欲生。仔细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让父母烦恼关注自己的报复行为。
我小时候有个毛病,每次父母批评我或者冤枉我,我感到委屈不敢反抗,就会通过不吃饭来无声的反抗。这种行为看似很荒谬,似乎是在惩罚自己,但却是我的习惯反应。只要觉得委屈就不吃饭。后来结婚之后,偶尔和先生生气,也会赌气不吃饭。
后来上了一次疗愈内在的自己课程,我的老师说,我们是一种性格,我们都是那种身体单薄的人,就是因为每次有冲突就转而攻击自己。那么,这种行为这么荒谬,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我们想通过惩罚自己来让别人关注,用内疚来控制别人。如此一来,这种行为背后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当我明白自己的行为后,通过慢慢学习,我开始放弃这种方式。其实用内疚惩罚别人,也是一种道德绑架。因为内疚是几种情绪当中最折磨人的,这种感受甚至超过愤怒。
我是莫莫,越读书越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