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如何更直接地得到学习的结果,而不是通过学习安慰和麻痹自己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容易把被动接受信息当成学习,把从各种社交媒体上浏览新闻当成学习,严肃的学习活动有娱乐泛化的趋势。这些形式算不算学习先不说,即使算作学习,如果缺乏行动的辅助,很容易变成只会发微博、朋友圈,对理论精通,却没有办法落实。这种只“学习”不行动的行为最后让你变成纸上谈兵的理论家。
为什么要不断学习和成长?这个问题放在上个世纪或许会很多人去质疑,但是自从梁启超发扬光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新民思想之后,终身学习似乎已经成为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必须具备的一种姿态。正如书中所说,成就你的东西也会限制你,所以我们要在专精的基础上,拓宽面,做宽口径厚基础的T型人才。
书中介绍了一个概念叫做——“成长的收敛速度”,代表从被动接收一条信息或一个理念,到主动应用,并指导行动的快慢程度。成长收敛速度越快,从接收一条有效信息到应用于生活中的速度越快,这样你的信息接收率越高。 是什么支撑成长收敛速度?我的答案是行动的速度。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成长的收敛速度”就是一个人从认知到落地实践的速度,也就是我们从知道到做到的速度。从动心起念到落地开花的速度,乔帮主常说“follow your heart”,王阳明提倡要“知行合一”,都是在追求一种可以体验到的从善如流的美善的体验。可是我们知道保罗在千百年前陈述的一个无奈的事实——“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我真是苦阿,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成长很重要,学习很必要,善良很宝贵,正如王阳明说过:“世上的人都外衣冠而内禽兽,心理不一、言行不一、我太恐惧这样的事,所以揭‘知行合一’之教。”所知即所行是一件非常高效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需要不断修行的事情。
想要成长进步的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自己的时间要保证,而且要加倍投入,用多换少,这样会走得扎实,走得稳当。而往往我们更喜欢体贴肉体的需要,被自己的小小的成就而感动,从而难以坚持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一件靠谱的事情上去。正如作者所选择的那样——每天把一件事情做到符合预期。
自我反省来说,一直认为“开卷有益”,因此阅读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坚持了很久的习惯,但是按照作者在坚持了1000天写作输出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两个主要概念,一个叫“N阶持续行动者”,一个叫“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一下子发现自以为的坚持实际上只是凭着兴趣的随性而为而已。
一、N阶持续行动者
(一周)——一阶行动者
——二阶行动者
——三阶持续行动者
一阶行动者:一般做一件事情在10天左右就会面临极大的放弃风险,或者干脆直接放弃。往往是在于他们在行动系统有诸多漏洞需要修补,就像没有体力的运动员,急需体能训练。
二阶行动者:二阶行动者成功完成了100天的持续行动,然后就歇着了。二阶是大众乐于讨论和议论的,但是其瓶颈在于学习系统和格局,也就是持续坚持100天对于成长而言,其实只是摸到了门边;对于硬技能,100天只能让你入门,如果不续航,马上会回落到原有的模式。
三阶持续行动者:三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见证到一些改变和突破。三阶面临的挑战在于重构和创新。二阶一下必须先遵守才能谈自由和灵活。事情的残酷在于,灵活性往往最容易出现在半途而废的时候,有些人明明是做不到,却说是为了灵活和自由,从而心安理得地放弃。所以生活中你总会看到一些人能为每一次的放弃找到理所当然的理由。
作者是一个写作活动持续了1000天的三阶持续行动者,在坚持一件事情二阶及以下,都不算是持续行动。N再往下,(4阶持续行动)三十年,(5阶持续行动)三百年,(6阶持续行动)三千年可以涵盖从个人到家族,家族到集体,集体到民族国家的整个历史,由此建立了一个体系和维度,就像有了一把尺子,可以用自己的心智去丈量,去发现经过时间长河所淘拣出来的金沙,对我们自己,也可以从现在开始立下坚持些值得坚持的志趣或者习惯。
二、“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
(1)关于读书和学以致用
写作的初期,会害怕后面无话可写,因此设想的解决方案是大量地阅读。但是作者坚持1000天的事实是,并没有读太多的书,也没有出现无字可写的情况。
读书的时候,通过把书中的逻辑与之前在文章中讨论过和梳理过的点进行关联和匹配,对照异同,往往带来启发的不是书里的信息,而是作者的分析脉络与逻辑思路。因此,作者并没有使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快速阅读”的方式来阅读大量书籍。
第一,我们不能采用单一变量的方式来过分“美化”读书的作用,好像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困苦,一拿起书就自然解决消失不见了,而实际上你不直接面对问题,问题就会始终在那里。
第二,对于一本书,你能消化多少,不是由采用的方法决定,而是由你自身“消化系统”的能力决定,而这个“消化系统”就是学以致用的能力。
(2)不要相信自己就是这副德行,必须时刻倒逼自己
习惯就是每天都做,如果哪一天不做了,就不再是习惯了。我们有一种自带的属性,就是在思考未来的时候,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过度放大未来的美好,透支成功的快感,忽略过程中的困难。于是,在实际的坚持过程中,当我们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视而不见。所以在持续行动的路上,不要太相信自己,时刻保持警惕,告诫自己,逼自己一把。
三、持续行动
扪心自问,我自己有没有持续稳定地做一件事情,是否有做出成效的能力和经验呢?
是不是过于想走捷径而忽略了笨办法呢?曾国藩说“天道忌巧,去伪而守拙”。《刻意学习》里也说技巧是很低层次的东西,因为它是结果的副产品。而你全力去追求一个技巧,也只有在你比技巧还肤浅的时候,才会感觉技巧光芒万丈。
与其在技巧上折腾半天,不如想想你如何将能量提升一个量级。能量的基础就是你的行动量,而要有行动量,最直接、最朴素的方法,就是持续行动了。
有关持续行动,简单地说就是,如果想有进步和突破,那就要有每天做这件事情的心理准备,排除内心所有的疑虑和对困难的恐惧,稳定持续地向前走。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行动系统的建设,让自己想办法每天都去做,另外一方面,要注意学习系统的建设,让自己每天的行动和表现,比前一天有实质性的进步。进步是具体表现在细节上的,可追踪、可感知、可呈现。
一般刚刚开始持续行动的人,行动力资源不足,行动系统孱弱,先保证一件事情的稳定执行是上策。因为1000天的持续行动经验告诉我,仅仅是把一件事情做好,已经非常不容易。而保障持续稳定地做好一件事情,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舍弃对这件事情造成干扰的事项,克制自己对很多事情感兴趣的欲望。
四、学习系统和行动系统
行动系统的构建要素总结下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就是资源投入和优先级,
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会遇到一些小水沟,于是不同的人停在水沟前面,讨论如何用最优雅的方式过这个水沟。有些人说先要砍一棵树,有人说要造桥,但是如果你开了一辆坦克,直接开过去就可以了。我们需要给自己的行动加上坦克,当我们的行动量上来以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谈方法,我们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也会提高。
第二就是情绪意愿和触发点,
如果我们能注意到痛苦和快乐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并且加以干预调控,对要做的事情,赋予更多的快乐、更少的痛苦,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类似的事情发生后,把这个瞬间保存下来,作为从情绪状态到行动的触发点。把这件事情全过程记下来,就像程序一样,必要时定期回顾,可以在未来随时调取,回顾出发动机,激活状态。这就是你自己的情绪开关,可以尝试控制、修改并且再次触发。
第三就是进程跟进和追踪记录,
所有在持续行动中放的水,最后都会回流到脑子里,变成你的泪。
第四就是留足预留量兼容突发。
学习系统有四个大的方面:
(1)领域基础知识体系
在任何领域的学习里,我建议学习者都要准备好足够多的沉默时间去夯实自己的基础,这个阶段也特别容易被人忽略,因为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往往漫长而又没有直接结果,所以我们就会去追求一些表面文章。但是,我们所有前期的基础是构建一座大厦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积累的话,后续增长就会乏力,因为基础不够牢固。
(2)模块间的关联类比和逻辑推理
如果我们的所有认知都来源于我们的直接经验,那我们的认知增长和学习速率就会很有限。这意味着对你不了解的事情,你无法通过某种形式的先验信息进行前置式的学习了解。而隐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Lakoff有一本书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可以给我们提供关于隐喻的深刻视角。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事物。
(3)抽象以及面向抽象的思考
我们通过抽象,可以把很多事情,借鉴到其他方面,从而起到只要学习一个领域,就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重要作用。
抽象思维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学习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编程以及数学,尤其是抽象代数可以帮助我们塑造抽象的能力。
(4)构建全面连接的体系网络
在基础知识之上的逻辑、抽象以及网络,往往又有相通和可迁移之处。于是,为不同行业的从业者跨界交流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清除了基本概念的障碍之后,不同行业的人可以在抽象逻辑层面开展交流,而这种交流的最大价值在于,不同行业的不同解决思路通过相互借鉴可以形成互补效应,从而共同提升。
一件事情做透做精,个中自有乾坤,如果行动量达不到,是永远感受不到的。如果练习总是点到为止,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很努力,那努力只是存在臆想里。 事物运行有其自身规律,没有进入规律的轨道,照章执行,自然得不到结果,自然学不好。有意思的是,学不好的人往往意见大,加上偏见更是雪上加霜。
当你自己的行动量不够的时候,经验往往不足,于是判断不可靠。如果有更高阶的人告诉你要怎么做,这句话背后一定会有一些逻辑,而这些逻辑有时候以你目前水平是无法理解的,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听话照做别发挥”有价值。
不要以为其他人是傻瓜,我更宁愿这么想:比我结果好的人通常比我更聪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