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
论语·述而篇·第八章并译详解版

论语·述而篇·第八章并译详解版

作者: 石宏博 | 来源:发表于2021-11-27 23:59 被阅读0次

论语 · 述而篇 · 第八章

作者:周.孔子              译析:石宏博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而不得,愤而图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出却说不能明白说出来,悱恻难言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要再用同一种方法教他了。”

注:

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悱(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隅(yú):角落。

析(详解):

这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可以参考。

以下是详解。

首先要说的是孔子的教育呢,放在现在来讲就大概是精英教育,教授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和西方舶来的教育应该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条件不同的情况下,不可以用强,强用。

汉字从开创的时候到现在,很多字人们对它的本来用法已经比较陌生了,比如愤字。

愤:

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噴”的省略,表示液体疾速迸射而出。憤,篆文(心,情绪)(賁,即“噴”的省略,液体疾速迸射而出),表示情绪喷发。造字本义:动词,内心情绪过于饱满而喷发表达。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篆文字形中的“賁”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愤”,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賁”简化成“贲”。

现代汉语中“发愤”和“发奋”容易相混,难以分辨,因为它们读音相同,而且用法相似。其实两个概念有很大不同,甚至在某个角度上它们方向相反:“发愤”偏于感性,由内而外(由心灵外化成行动),源于饱满激情的冲动,多表现为心理动作,使用语境强调个人精神的风格与影响,通常表达异常压力下的源于本能与个性的应变努力;“发奋”偏于理性,由外而内(由社会风尚内化成个体追求),出于价值理念的驱动,多表现为现实行动,使用语境强调行动的计划性与世俗成就,通常表达和平环境中理性支配的积极发展。

①本义,动词:情绪过于饱满而喷发表达。  愤然    愤然而叹  /  激愤    不愤不启    发愤忼慨 发愤图强 发愤忘食

②形容词:数量大的,无数的。  愤恨 愤慨 愤懑 愤怒 

③名词:怨恨,不满。  /  公愤 私愤    积愤 抒愤 泻愤    气愤 义愤。

愤,从心,从喷,是否可以和现在的心流理论相联系呢?

还是仅仅形容一种心理状态呢?反正应该不是愤怒的意思,发愤的心理状态,我觉得就挺好。

悱,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否定。悱,篆文(心,情意)(非,否定),表示与心意不一致。造字本义:动词,对他人极端悲惨的遭遇,同情而难以直面,难以言表安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非”写成。古籍常“悱恻”并用,“悱”表示对他人极端悲惨的遭遇,难以言表安慰;“恻”表示旁观同情,暗自悲伤。

这个字就更加有难度了。

这里应该是仅仅使用它,难以说出口的含义。

还得说说举一隅,而反三隅,隅就是院子的角落,现在好多人都说举一反三,简化了,但是也有一定的不准确性。

一个四方的院子,有一个角,那肯定还有另外三个角,这是很正常的。

那举一反三,简化了之后呢?

虽然说世间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作为人来讲,人大脑的神经元不是普遍联系的,有的时候强调自身没有很多联系的事物之间的举一反三,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发散思维固然有其长处,但也有它的短处,具体的要看在具体的生活当中怎么安排它们。如果牵扯了太多的精力,干扰了主要的进程,那么大可不必。

孔子的教育方式强调的是,教育的对象是人,强调观察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与认知状态,之后再做相应的应对。这篇教学理念仅仅是孔子教学理念当中的一篇,以后接触的更多,也就能了解的更加全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述而篇·第八章并译详解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kc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