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两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梦想”的。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个户外活动,活动主题是“说出你的梦想”。活动成员2/3是女性,其余是男性,大部分都结婚有小孩,少数单身或未婚。白天的活动是徒步,彩蛋在晚上。晚饭后,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分享自己的“梦想”。相对来说我年龄偏小,又未婚,讲出来的梦想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很不靠谱,我说“希望有一个花园,花园里有一个书桌,我可以什么都不用干,每天看书写作就好了”。我讲完后就躲在角落里观察其他人分享,听了一个又一个,大部分都是围绕家庭,只有一个人除了讲家庭之外,提到了自己,但说到自己的时候哭地非常伤心。
房间里的灯光很暗,都喝得微醺。那一刻我有些恍惚,眼前这一群人跟白天的是同一群人吗?白天他们欢声笑语,分享各种家庭生活,听得到他们真真切切的生活细节,单身的羡慕结婚的,结婚的羡慕单身的。但到了晚上,当每一个人站在房间中央的时候,人却是飘忽的。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你要什么”。几个月前,我参加了一个“价值探索”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在54个名词中,挑选1个你认为最重要的词汇。这54个词包括“成长、智慧、沟通、安全、决策力、多样性、爱、美貌、健康、家庭、勇气、希望、耐心、毅力、纪律、自由等”,小组一共30个人,所有人都非常纠结,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思考、如何取舍,根本无法只选择1个。
如果在两年前,我也许就看看热闹而已,或者觉得很无聊。但在今天看来,这些看似让人侧目的“无聊”活动对一个人生命意义的确立多么重要。比如下面这些场景你也许非常熟悉:
“填报大学志愿,我爸妈让我选金融。”
“到30岁了,按道理早该结婚了。”
“MBA很火,某媒体的数据说读完MBA,年薪就翻一番。”
这些场景都说明同一个问题:自我价值体系紊乱。你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做选择。从上学到找工作、再到结婚,我们的选择依据是“按道理、按传统、按家长意志、按媒体权威、按经验教训”。这就是为什么当有一天别人问你“梦想”的时候,你听不懂这个词的涵义,当你做“价值选择”的时候,你不知道如何取舍。而这些无聊的游戏效果反映到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其表现就是丧失“存在感”,白天我们感叹“这一天过得太快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拷问自己“意义是什么”。
最近微信群、朋友圈不断有996的各种解析分享出来,我只有一个疑问:这个话题氛围是怎么被渲染出来的。996就是“拼”?“拼”就是好?即便确实“好”,领导奖你一朵小红花,你就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了?所以,还是回到那个问题 - 自我价值体系紊乱。
我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叫【牛虻宝贝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