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旅行·在路上
跟富兰克林学会这个好习惯后:我的焦虑症不治而愈

跟富兰克林学会这个好习惯后:我的焦虑症不治而愈

作者: 雪利说 | 来源:发表于2019-07-26 06:57 被阅读0次

    你,焦虑吗?

    如果一周前,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会说,何止——头发掉得都快成3毛了。

    每天活得紧张兮兮,很努力也很无力,面对生活里的种种问题不知该如何是好......像不像当下的你?

    万幸,就在我要对自己发出绝望的嘶吼时——遇见了,他,本杰明·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谁?

    据百度搜索的结果显示,他是美国的政治家、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看完这一长串跨学科的牛逼抬头,我们可能很想说这个人: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牛、大师......

    但——

    如果可以,我更想这么去定义这位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一个嗜书如命且最终靠“读书”改写命运的人。

    嗜书如命:疯狂且广泛、带着实践去阅读

    富兰克林读书跟一般人不太一样,他读书有4大特征:疯狂、广泛、主动、与实践完美结合。

    (1)他读书时有多疯狂呢?

    为了读书,富兰克林做了3件事:一、熬夜苦读;二、省钱;三、吃素。

    我自小就喜欢读书,手里有点零钱,总要拿去买书。由于喜欢《天路历程》,我的第一批收藏就是约翰·班扬。后来我又把它们卖了,好凑够钱买R.伯顿的《历史文集》。...由于认识了几个书商的学徒,我有时候就能借到一本小书,我看书非常小心,很快就能干干净净地归还。书要是晚上借的,第二天一早必须归还,以免被以为丢失或缺货,我往往在自己的屋子里开夜车赶着读。

    这是《富兰克林自传》中,富本人对自己早期读书的回忆。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有多爱读书:非常小心、干干净净地归还、手里但凡有点钱都买书了(难怪早期一直没对象)、开夜车赶着读。

    简言之,当时只有十几岁,正值青春年少、叛逆期,富兰克林却没有参加任何娱乐——工作时,一直在印刷作坊干活;稍微有点空档,或是晚上,时间和手里的钱全都拿来读书了。

    为了读书,富兰克林还做了另外一件了不起的事:吃素。

    当时富兰克林在亲哥手下做学徒,学印刷,吃得是大锅饭。为了实践吃素和读书的夙愿,他向哥哥提出,如果对方肯把每周给他缴的伙食费给他一半,他就可以自己起火。哥哥同意了。

    就这样,富兰克林开始自己做饭,因为每天吃素,甚至有时“我一个人在那里,随便吃一点东西(往往只不过是一块饼干,或者一片面包,一把葡萄干或者从糕点铺买来的一张果馅饼再加一杯水),在哥他们回来之前,剩下的时间我就可以学习”,他既省出了饭钱,又有了更多阅读的时间。注意,这一时期,富兰克林都是在靠业余挤时间在读书。

    所以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自己经常抱怨工作忙,距离远,事情多,没时间读书,其实是不成立的。

    如果读书真的在自己心里足够重要,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毕竟不管每天多忙,我们都总能找得到时间,刷抖音啦、看看朋友群、微博,再者微信跟朋友聊聊天。反正是睡觉没睡早,起床也没起早,读书也没读着。

    (2)为什么要广泛阅读呢?

    富兰克林后来成为物理学家、政治家、作家,甚至在公共演讲方面也表现出色,大都跟他自少年时就保持广泛阅读的习惯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自传中来看,富兰克林读过大量的诗歌、散文、苏格拉底的辩论著作、科克尔的几何算术学、《思维的艺术》、物理学著作等等,而且,他不仅读书,还热爱读能找得到的一切、自己认为不错的报纸。

    尤其在研究当时的一些物理理论和发明创造时,他会找到所有当时最先进的理论和实验报告来读。因为当在某一领域的知识层级达到一定高度,就必须去和最前沿的、甚至是一些具有预见性的、创新的东西相接轨,这样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更新的东西。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富兰克林作为一个印刷商人,居然还能提出最先进的有关闪电和电的研究理论的原因。

    所有的输出,都离不开输入。跨学科、多领域的成就,也就自然离不开广泛且持续的输入和学习。靠着自学成才的富兰克林,如果没有广泛涉猎,深入研究的阅读习惯,又怎么可能会在这多的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呢?

    (3)主动阅读有什么意义?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里,作者提出:很多人都觉得作者和演讲者就好比是一位投手,而读者则只要负责接住他们投过来的“球”即可。

    这,其实大错特错。好的读者更应该像一位捕手,而非接球手。阅读时,你必须要足够主动,才能够有所收获。

    富兰克林宁肯“开夜车”、常常只吃一块面包充饥,足以看出他对读书有多么热衷和主动。他从最简单易上手的诗歌、散文,一直读到专业、晦涩的几何学、物理学乃至电学,这个不断加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求知者才会有的表现。

    因为一个被动式阅读的人,更多地只是在机械地阅读,为了读书而读书,很难有这么强烈地求知动机,更不用说主动给自己增加阅读难度。当然,这样自然也就难有大进步。

    一个主动阅读的人,通常也是一个对阅读有着很高要求的人;一个主动阅读的人,会在阅读中更加积极且主动的思考,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学习新知。

    读什么书?读谁的书?怎么读?每天读多少?多久读完?读书时,要做哪些记录和记号?这个知识点跟我已有的知识点有何关联?读完,是不是要做些整理和输出?他都会思考,并且通常是在开始阅读前,就思考了这很多事情。

    俗话说,战前准备越充分,战场杀敌越轻松。主动阅读的人,通常都会对自己的阅读效果、阅读书目、时间安排,做好严格的规划。这样虽然花了同样多的时间,但收获就会是别人的好几倍。

    (4)实践是阅读最好转换器

    《官场现形记》五七回说:“俗语说得好:‘一法通,万法通。’他八股做得精通,自然办起事来亦就面面俱到了。”

    这道理,其实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想要万法通,需得先要一法精!

    富兰克林显然就属于这种“万法皆通”的人,发明创造、诗词歌赋、政治商场,上至皇家宫殿、下至民间街巷,没有他富兰克林走不通的地段。但这一切的成就,追根溯源都离不开他“会读书”这件事。

    什么叫会读书呢?除了我们前面说过的,要足够主动,要广泛阅读、深入阅读...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点就是:要不断实践。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要想把一件事做“精”,都要走上“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收集反馈,持续优化再学习”的道路。

    所以富兰克林的会读书更表现在:他热衷于读书,却又不止于阅读。

    根据自传记载,他如果发现自己特别喜欢一本书,不仅会反反复复读上很多遍(精度),还会尝试学着去写——这就从单单享受纯粹阅读带来的快感的舒适区,走向了模仿写作和深度思考:从输入,走向了输出;从理论,走到了实践。

    一个专做教练员职业培训的老师曾说:你觉得我每次出去做培训、演讲和分享,收获最大的人是谁?是底下的那些听众和学员吗?不,其实最大的受益人是我自己。

    “因为教就是最好的学。”

    我知道,他说的“教”其实就是输出的一种。这种输出能让我们把最初的知识和道理,经过打磨变成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和他人的工具、利器。它可能是一种方法论,也可能是一种经受住多番考验的思想认知。

    这种输出,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因为当你把听过的”很多道理和知识“,要变成通俗易懂、能造福人、对人的生活起到切实帮助的东西,必然要经过无数次的加工、整合和再造。

    在这个期间,用户、读者会用他们或多或者少的掌声、钞票给你反馈,告诉你哪里还需要调整,哪些他们觉得还不错,而这个过程,就是你不断化茧成蝶、飞跃蜕变的过程。

    实践是阅读最好的转化器。

    通过写作、演讲、其他的口头或文字分享等方式,我们把自己读到的内容,进一步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干货,分享出去,就是对原来的书本内容做了二次吸收。

    而这一次的吸收是初次吸收时的效果——单纯读别人写的文字,所完全不能比的。比如说,假设我读完《富兰克林自传》后,没做任何笔记,也没写这篇文章,那我对这本书的营养吸收、理解的深刻程度肯定是浮于现在的。

    俗话说,人闲的时候,烦恼最多。现在每天忙于如何读更多的书,如何更好地读书,如何用文字把自己所读的东西转化成对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有用的东西,我竟然已经没有时间去焦虑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富兰克林学会这个好习惯后:我的焦虑症不治而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ml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