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将隐居进行到底

将隐居进行到底

作者: 林慕言 | 来源:发表于2018-11-03 19:28 被阅读9次

    也许是源于对现实的失望,很早开始,中华民族的文人雅士就喜欢隐居避世,离群索居,自给自足,其乐融融。

    本来是很私人的事,如果自己喜欢,自然是一种享受。奇就奇在,说是远离尘嚣,可无论他隐居在哪里,别人都找得到他,于是,就有了“许由洗耳,巢父饮犊上流”的传说:

    尧想将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又让给许由,许由亦不肯受。许由不肯受也罢了,他还觉得听过这些话让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临水洗耳。更绝的还在后头,巢父以许由洗耳的水为秽浊,不愿让牛在其下游饮水。

    这两个人可谓是隐逸者的开宗之士了,行为却太过标榜,不是不让人觉得他们装模作样的。

    之后的人,隐居仍是一件值得歌颂的事,而理由则有千百个。

    张良功成身退善始善终;陶渊明不想为五斗米折腰;綦毋潜看破红尘不知所踪;王维的境界相当高,大隐隐于朝。脑袋清晰的王维知道生活不易,生活安定有助于志向的坚持,于是一边做着清闲的官,一边坐在终南别业轻描淡写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一边在辋川别墅悠然自得的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比起陶渊明的“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不知多令人心怀安慰。

    但将隐居这件事做得最风雅别致的,当算宋朝的林逋。

    林逋自幼孤高恬淡,刻苦向学,成年后自甘贫困,不趋名利,虽然家贫衣不足,从来也不当一回事,还是怡然自得。

    他的生活过得逍遥自在,四十岁前游遍江淮,见识过各地风光后,隐居西湖,结庐孤山。虽然远离尘嚣,他并没有离群索居,常常揖舟造访周围寺庙,与僧人诗友相往还。他也没有闭门自思,有客人来访,他也以礼相待。有时,游访山寺的途中,他见到家中童子纵鹤放飞,便知有客不约而至,亦棹舟归来,不让客人空等。

    这种随和淡泊的性格,使得布衣终身的他,交往名单上也有一串仕途官员,包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信仰佛法的丞相王随,当时的杭州郡守敬仰林逋为人,也成为他的座上客。

    虽然当时不少人因为林逋的诗认识进而敬仰他,但林逋从来不把自己的诗当作一回事,不求名,亦不想留名,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这样的清心寡欲为他带来盛名,以至于宋真宗也闻其名,不仅赏赐粟帛,还诏告府县照顾他。

    为何后世人都喜欢宋朝,因为宋朝真的是最适合文人生存的一个朝代。宋太祖定了“不杀文人士大夫和言事者”的国策,使得宋朝后来所有的皇帝都对文人雅士有爱惜之心。

    林逋最为人乐道的是他自谓的“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后世提起“梅妻鹤子”,无人不知是他。他终身未娶,也从来没有感情方面的传言,只是后来盗墓贼在他的坟墓中发现了一支玉簪,才引起遐思无数。

    而且,他在孤山只植梅树一株,还写下一首《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群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或许,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名叫林逋,“逋”有逃避之意,是逃避尘世,也许,也在逃避一段不能如愿的感情。他什么都没有说,通通留在心底,跟着他一起化为尘埃,就只这一点,也让人敬佩,所谓高洁出尘,莫过于此。

    他爱梅花,为梅花写下无数诗句,当中最著名的非《山中小梅》莫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大概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不知道算不算幸运,他生活在宋朝相对平静的岁月,所以才得到这么多的推崇,有违他晦迹林壑,不欲得名的心愿。若是在后来,大概终身默默,无人听闻吧。

    林逋脱俗,迎送应和之作也少有言及时事,不知道他对家国命运有何感想?不过,那么多人也无力挽回的命运,多他一个,又做得了什么?能够一生随心所欲不逾矩,他也不枉此生。

    那时候的人,多数人在人海浮沉中随波逐流,不是不想挣扎,在家长制度的大山下,有些事是努力不来的。

    现代人比较不相信命运,无论眼前是深渊还是绝境,总是想搏一搏,找到出路,不到最后,绝不放弃。社会繁荣,多数因为如此。

    无论如何,可以选择,总是好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将隐居进行到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ql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