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学生的作业让人头大。明明是很简单的问题,方法也已经教过了,怎么还是做不对呢?当我一边抱怨着学生的各种问题,一边翻着他们的家庭作业时,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很庆幸,分数的解决问题,我没有只是让他们死套公式,只是让列式计算,而是关注了画图对于分析问题的作用。于是,学生的错因也就从画图中表现出来了。
红花有60朵,比黄花多1/4,求黄花有多少朵?
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的列式都是60×(1-1/4),怎么也想不通,明明是比单位“1”多,怎么还要用“1-”呢?
原来,学生这样做也是有人家的道理的。
红花比黄花多1/4,那黄花就比红花少1/4,所以用60×(1-1/4)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是呀,二年级时学过“甲比乙多3个,就等同于乙比甲少3个”,那么现在自然也可以转化了嘛。
了解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难点,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突破了。
不过,我觉得教材这样安排其实是有些弊端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问题,本来就牵扯到单位“1”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教材在编排时,竟然只是用一个练习题轻描淡写地带过,而到百分数的应用时,再一本正经地学习“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难道仅仅是因为“百分之几”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学生在前面学习分数问题时,会一直在“多(少)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上纠结,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而如果在学习分数问题时,就先把多(少)几分之几的问题搞明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白多几个、少几个都是表示数量,可以表达的意思一样,而多几分之几和少几分之几由于“比较的标准量”发生了变化,那么分率自然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分数解决问题的难度和解题的正确率。
了解学生,需要我们深入去研究学生的作业,从作业中窥探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学习的困惑,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学习也才是真实的。当然,不仅仅是教师,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是否也要更深入地去研究和了解学生,从而在编写教材时能够更好地贴合学生的真实想法,想学生之所想,难学生之所难,让教材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