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4
《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总共有59章109处之多,那到底什么是“仁”呢?
“仁”这个字很简单,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你可以理解成:至少要有两个人,才谈得上“仁”。你可能听过一句话“仁者爱人”,这是对仁的一个简要定义。
我们上一讲谈到“君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一个人对自己道德要求的最高标准。那么“仁”是处理跟别人关系的,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人对待别人的最高标准。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的为人,能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却又喜欢和上级顶牛,这也太少见了。不喜欢顶撞上级,却又喜欢叛乱造反,更是没见过啊。
君子致力于事务的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也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这是正面说“仁”。
为什么《论语》里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呢?这个大问题。
孔子的仁爱关系,是从家庭出发,从有血缘关系的人出发,向外扩展的。而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文化认同。
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回到孔子之前的西周,周王室以姬姓为主,还有姜姓、嬴姓、姒姓等等。他们的家族是天下最大的家族群,周天子那一支是大宗,分封到各地的王室诸侯和外姓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范围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
以此类推,所谓分封建制就是开枝散叶的分家,国不过是家的延伸。所以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既是在说姬家的家事,也是在说分封之后的大宗跟小宗之间的关系。
因此,该怎么治家也就该怎么治国,从亲人、家人,到外人、远人,一直推衍到天下人。这就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源头。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一个人花言巧语、满脸堆笑,他身上的“仁”恐怕就很少了。这是反面说“仁”。
所以简单地说,一个人如果言行不符,嘴上说得漂亮实际行动却相反,内心不真诚、爱逢迎、擅长拍马屁和花言巧语,这都是孔子眼里仁的反面的外在表现。
今天看来,孔子的这种价值判断也可能跟中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有关,社会流动性小,家族之内、乡里乡亲,一个人是不是对人好,不用听嘴上说什么,而是看他实际行动怎么做。
可以说,从孔子开始,这种喜欢老实人的潜在价值观,就一直深藏在中国人的文化内核里。小到丈母娘挑女婿、领导看下属,大到国家之间外交关系的比喻修辞,都有它的现实回响。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作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时,我尽心尽力了吗?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我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教给我的学业,认真复习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