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第一天工作日,作为一个前端人员,去年下半年一方面研究开发前端,一方面研究并参与了新媒体运营。现在总结下新媒体运营的技巧。
而新媒体运营最主要的就是用户量的增涨与减幅。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如何推广微信号,以及我们最主要的目的,增粉,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了解我们的产品,进而有利于我们的产品推广以及销量。
赚钱的决定性步骤是什么?是交易。而新媒体运营的目标是追求最大化曝光,最大化的粉丝积累,其实真正要承担的事情,是传播,是把产品尽最大可能传播给需求人群。因此,学习新媒体运营,是在修炼传播技能。
为什么传统媒体被新媒体打得焦头烂额?难道不是因为新媒体用内容解决了广告位的问题?当你真正意义上掌握好传播技能,任何东西在你手中,都能卖出去,并且能卖个好价钱。水到渠成,这不就是达到我们赚钱的目的?
公众号红利期已过,大家都公认了。但公众号没落这一说,未免是以偏概全。朋友圈还能值得分享的文章,大概也只是剩下原创个人号了。到最后,真的只有个人号在踏踏实实做内容。现在很多草根个人号,早就活成了粉丝八九万,阅读两三万的模样。以极其活跃的留言区,俘虏了一群粉丝的芳心。
这样的数据以及价值,早就超过了五六十万粉丝的非原创号了,不少号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的大号,阅读也仅仅徘徊在可怜的两三万。这类号的粉丝忠诚度是极低的。用户的印象是模糊的,只记得它是冷冰冰的垂直资讯转载,千种文风,万重性格。再多的推送,也读不出原创号有血有肉的味道。
微信初期,为什么营销号有机会大赚一笔?而今却形势迥异?
第一, 初期的公众号是新鲜产物,任何事物初生,在为人认知前,都能引起一番狂热围观;
第二, 早期一个好的公众号名字,真的能自带流量,获得不少粉丝青睐,比如教你学化妆,女人36计等,大多商家对名字的信赖多过内容,纷纷向他们投去橄榄枝。后来许多公司批量抢注类似名称,为了掠夺流量,发文与名字不符。而现如今,也能通过这些名字如照妖镜般,区别开营销号。这说明什么?公众号发展已经把名字的作用弱化了,大家只在意你发的什么内容,传播什么思想。你去看看,头部大号有几个还是这样的名字?
第三, 以前一个人可以兼10个公众号的内容更新,反正是CV工程师,找到内容源,无脑复制粘贴养号。所以那时候,他们的确赚了一笔先知先觉。从今日头条等其他自媒体资讯的变化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互联网内容产品早期,都是搬运工起家,然后再洗白,净化环境的,去粗求精,鼓励原创,直到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今时今日,那些还是看名字,选择公众号投放的广告主,一定是门外汉,不懂装懂。以为多么高大上的门面,说实话营销号如今,数据水成狗一样,全靠他们养活一群刷量水军。
所以说,投放公众号广告,建议选择原创个人号,毕竟转化率是非常可观的。这类号,粉丝对号主的人格建立了信赖。甚至有的达到了狂热的崇拜。
对于该号广告的排斥程度较低,反而以调侃的姿态参与到广告文案的修改与探讨。在活跃的留言区互动氛围下,更加深其他粉丝对广告的解读,使广告达到雁过深留痕的效果,即使没能当初引起购买,也能再往后潜意识里提醒该名粉丝。购买本身就是信任。让粉丝卸下心防,才能发挥广告的最大化威力。
明星通过逆天的颜值与精湛的演技,征服观众;而你可以通过犀利的文字,洒脱的文风,征服粉丝。写公众号,让我们体会到被拥护,被崇拜自豪感。到那时,你觉得自己并不孤单。你不再为自己其貌不扬而自卑,你不再为自己受委屈而独自流泪。你可以用文章向粉丝撒娇,得到一群人的抚慰,而深感满满的幸福。
然而,写公众号,我们并不能单纯以写作的态度来对待它。
第一, 认知,我们必须站在较高的格局来看待它,公众号所带来的回报,绝不仅仅是流量主或赞赏,抑或接广告收入等。而是从整体上让你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个体。这些影响力,不仅有利于你的网络声量,更有利于你的职场生活,让你在行业内,更容易树立专业形象,甚至权威。另一方面,公众号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自信,改变着你的潜在能力,壮大着你不断向上的野心。为了这些梦寐以求的成就感,你又会更加努力对做好运营,做好自我提升。这就是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第二, 方法,写公众号,不等同于写日记。写日记是给自己看的,写公众号则需要寻找共鸣人。选择适合切入的定位,找到你要影响的群体,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到最后,能征服粉丝的,一定是你的真诚。粉丝能感知到有血有肉的你,且嗅到你灵魂的香气。愿与你结交精神伙伴····所以,方法从逻辑,到传播,你都不能忽视。
第三,运营,从大格局的角度,让你的公众号处于良性上升的状态,这就是运营。你要学会流量逻辑,用户思维,再到商业变现。公众号的成长可能,将与你的财富增长直接挂钩。这也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结果。
从0-1冷启动,往往是最难熬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你写的文章往往是聊聊可数的个位数阅读。这时得你还死皮赖脸转发朋友圈,蹭点无效流量。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你的粉丝不见增长。你得好好想想,究竟是内容没影响到人,还是定位有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一篇文章就能俘获人心,我们必须持续输出,让那些看文章得人更加具象化我们的人格。早期的运营方法,是先拉来粉丝(不管是骗也好,有倒也好),再筛选流量。可现在获取流量的成本极高,粉丝的抵触心也越来越敏感了。所以我们必须瞄准一个点,持续输出价值与影响力。让大家知道傲娇的你,干货满满的你,久经沙场得你·····
我十分理解大家的焦虑,所有卖课的人不过是在收割我们的焦虑。沸沸扬扬的知识付费差不多到了后期,很多新媒体课程号在纷纷抓紧收割最后的红利。不断制造运营小白的焦虑,又不断给他们打鸡血。所图的无非是卖课程牟利。如果他们真的精通从零到百万的技巧,为何不复制式运营更多公号矩阵,去做更大的买卖,而选择去卖课?这个你们可以好好想想。
其实公众号发展到了今天,很多所谓的运营技巧,早已被扒光扒烂了。新榜每每出来个新的大号,大家就拼命往里面扒成功秘笈。到头来,你会发现,所有的成功秘笈看似神秘,却也很普通,最大的问题是,你无法复制。每个成功大号,都有灰色手段,被隐瞒,不会公诸于众。比如前期的种子用户,明明是花很多钱在腾讯广点通积累的,偏偏告诉大家在某城市策划了引爆全城的活动。外人根本不知道此大号0-1冷启动的投入成本。以为就靠几招创意涨粉手段,就能一步登天。
很多购买新媒体课程的小白们,到头来除了给自己打点鸡血,发现根本没有解决自身公司官微的运营困境。大多时候,我们想得太多,做的太少。所有运营不可避免的试错阶段,我们做的够了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难道还没能反思到公司特色官微运营吗?
当我们还在苦苦追求,如何在线上投机倒把涨粉的时候,其实很多公众号已经把流量入口放置线下。最近我跟朋友去吃饭,在结账欲开发票的时候,一个醒目的二维码审了过来。其实你没看错,现在来开发票都要关注公众号了。大家对线下粉丝流量的争夺,是多么凶狠啊。
功能大概是这样的,顾客扫码关注潮生活公众号,根据指示填写开票信息,一旦提交成功,商家只需要点击打印,就可以出票了。该程序,把开票信息自动化录入给实现了,提高了效率
潮生活作为地方生活号矩阵,需要与吃喝玩乐类草根号抢夺线下商家的流粉丝量。开发的发票助手工具。对于商家,可以减少输入且核对发票抬头税号的时间。更能同时应对多位结账的顾客,不至于让顾客结账也要排队久等。对于顾客,由自己亲自扫码录入开票信息,也有充足的校对时间,谨防开错票的麻烦。
最后,所谓的线上涨粉乏力,线上流量饱和。不过是套路用尽,粉丝变精明罢了。而线下却依旧充满无限可能。先让自己有价值,如果暂时很弱,也要表现很好的态度,后期用行动证明。只要定位准确,输出的价值真诚,就一定可以积累原始的种子用户。
毕竟,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往真诚,因为,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