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是我接触乙一的第一本书,到目前为止,我只读了其中三篇故事。与其他短篇小说不同的是,乙一的小说,每一篇都掷地有声,它有着一股魔力,能够在人的大脑中不断翻搅,让人不得不一遍一遍回味:如果不是这样呢?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不得不说,这种在虚幻和现实中穿插的感觉真实得可怕,让人不由得想到一句话:恐怖电影之所以恐怖,是因为它演绎的是我们周遭发生的事情。
与其他小说有所不同,乙一的故事在人心头浓重一抹的痕迹竟是无法拭去的,就像地毯上的血迹,起初人会因为恐惧而试图忽视它的存在,结果因为处理不当,无论如何都无法抹除,那团阴影反而让人无法不去在意。乙一的文章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们叫人压抑、细思极恐、又忍不住反复窥探。
乙一的叙事平缓,因为前三篇的视角都是孩子,语气中不乏童真,令人动恻隐之心;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故事中孩子所面对的可怕遭遇。平静海面下的汹涌波澜,正是这样的鲜明冲突带给了人强烈的震撼。
虽然我在心里把几个故事翻来覆去演绎了无数遍,血淋淋的情节仍旧压抑我表述的能力,恐惧支配下,我实在无法评论一个字。左思右想,只能选择第三篇《远离的夫妇》 进行剧透——这篇故事在真实和臆想中游走,主人公的遭遇令人怜悯。
在孩子的世界,父母分离比父母死亡更让人害怕。
故事开篇为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幸福美满的画卷,随即画风一转,美满的三口之家突然气氛变得诡异起来:父亲看的电视节目播放的“灵异事件”,与现实的“灵异事件”相结合,读者相信了“我”是父母亲的媒介,他们通过“我”与彼此对话,读者不知道究竟是父亲离世了还是母亲离世了,抑或两人都离世了,可他们明明还可以跟外界交流?由此,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读者心里产生。
随着故事推进,父母彼此隐形却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景慢慢消失,两人开始通过“我”恶语相向,“我”不得不成为两人骂战的传话筒,从而心情发生了变化:父母同时在“我”身边时,“我”变得只能看见其中一个人。在“我”不得不选择放弃看见其中一个的节骨眼,父亲打了“我”,导致“我”最终选择了只看见母亲——从此,父亲在我的世界消失了。
故事到这里似乎要完结了,可读者那个大大的问号还没有解决,难道“我”才是那个离世的家庭成员?乙一当然没有进行这样无聊的设定,故事此时从虚幻转为现实:原来一切都是“我”的想象,父母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也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父母长期用“我”做传话筒与对方争吵,让幼小的“我”产生了心理阴影,从而导致“我”罹患了一种心理疾病,即只能看见母亲。
结局看似大团圆:“我”得了这种病之后,父母停止了争吵,从此相互扶持过日子。文末“我”的平淡叙述却发人深省:
大家都说是因为爸妈当初的行径伤害到我幼小的心灵才会变成这样,不过那和我自己在内心思考得出的答案有些不同。最近我开始认为,说不定是我自己希望变成这样的,原因当然是:为了不让爸妈分开啊。
“我”小小的得意读起来却令人难过,孩子的牺牲换来父母的和平,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乙一的作品传达给读者的,有强烈的虚实碰撞,有原生家庭的逆反,有对手足情谊的渴望,可以说每一篇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饱满引人深思,即使读后两天三天甚至更久,故事的画面仍黏着在大脑里令人无法忘怀,这就是乙一作品的魔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