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随笔专栏摄影旅行作品天地风采
1982·秋,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5)

1982·秋,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5)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1-01-27 07:17 被阅读0次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一、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5)之华阴华山

列车运行至华阴,右侧突然涌出了披云裹雾的华山,可望而不可及。痴望着华山,我不禁赋诗一首,曰:“华山高入云,云中藏华山。自古一条道,猿猴也难攀。”

【相关链接】

多次到西安,都没有去过华山,实在是心头之念。2016年夏,我终于与同伴一起,登上了华山。

以下是2016年8月末游览华山游记转帖——

        本人也算是“老西安”了,三次游历而三次未去华山,对其攀登西岳华山的渴求,在惭愧中终于得以实现。初见华山真容,真有“高山仰止”的激动与崇拜,其伟大的崇高感,令我们这一群年逾花甲的影友们,唏嘘不已……并为之努力攀登!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 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华山之险居五岳之首,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与东岳泰山并称。华山位于陕西渭南华阴市,在西安市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由于华山位于中国版图的最中央,又称“中华山”。中华山周边聚居的民族又称“中华山民族”。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

        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秦始皇首祭华山后,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中几句写到:“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全诗吟颂的是黄河中游峡谷段的壮观景色,貌似游仙诗,实则咏物抒怀。全诗以浪漫的笔法,将奇伟的山水和优美的神话巧妙结合,加以丰富多姿的想象,把华山、黄河描绘得气象万千,雄伟无比,由此抒写大河奔腾之壮丽豪情,高山仰止之真实情感,创造出奇幻飘逸的境界,全篇充盈着浪漫气息。

        曾犹豫并最终放弃了据说更加险峻的西峰线路(上得西峰可居高临下览尽东、南、北、中峰),选择了传统意义上的北峰线路。或许,留下遗憾是为再次寻游,找了个合适的理由……

        进入北山真武殿索道前,有一尊群雕令人敬仰,50后的人没有不知道的。《智取华山》是一部由郭维执导,于北京电影制片厂1953年摄制的战争电影,该片由李金榜、许又新等出演。《智取华山》是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大西北的战役中一个真实事件编制而成,该片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侦察兵的机智、勇敢和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实在没有时间——但决不缺少勇气——也没有体力,与大多数游人一样选择了缆车上行。窗外,山峦移步变幻;窗内,内心起伏翻滚。其实,对于摄影人,我们是极其渴望攀援而上,华山变化莫测的奇险景观,一定会让我们惊叹无比。

        虽然,如今的北峰“栈道”,已无凶险之虞;但回头望去,依然会有惊悚之感。

        华山有“东南西北中”五个主峰:东峰也称为朝阳峰,海拔2096.2米; 南峰由松桧峰、落雁峰、孝子峰一峰三顶组成,海拔为2154.9米,也是华山五峰的最高峰;西峰称为莲花峰、芙蓉峰,海拔2082米;北峰也称云台峰,海拔1614.9米; 中峰称玉女峰,2037.8米。  

        从北线缆车下来,走在栈道上,望东可见到雄立的东峰,因位置居东得名。

        据了解,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人称朝阳台,东峰也因之被称为朝阳峰。

       北峰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

        站在云台峰上,可以眺望华山险道鲤鱼脊。

        金庸武侠巨著《射雕英雄传》之中第一次「华山论剑」,「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段智兴、「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阳五人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争夺《九阴真经》。最终王重阳击败四人获胜,统称「五绝」。

        同行影友中,一位女士酷爱太极剑,随即在北山之巅“论”了一番“剑道”:

        我们在北峰顶所眺望的就是南峰主峰。

        从北峰往南走,便开始登上攀爬鲤鱼脊,起始就是“擦耳崖”了。这里一面是向外凸出的悬崖绝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游人行至此处,唯恐被山势逼下悬崖,需身体紧贴崖壁慢慢侧身而过,道路紧仄之处更是岩壁擦耳,连脸面都蹭在崖壁上才走得过去。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有诗描写擦耳崖之险:“逋客时时属耳垣,倚天翠壁 亦可言。欲知危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形容经过这里不仅要贴崖擦耳,甚至脸皮都沾上了青苔。现在擦耳崖的道路已修整,宽处可走两人。但是到了最逼仄的地方,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擦耳之险。

        擦耳崖周围摩崖石刻很多,像天然的书法屏障。

        往上走是天梯。

        再往上是北斗坪。北斗坪在青柯坪西山上,为一山间平地。李榕《华山志》载:“青柯坪西,有峰插天,名北斗坪,盖毛女拜斗得仙之处。” 坪面积数亩,地势平坦,可耕可居。古时华山峪至主峰路未开通前,游人多登坪观赏华山主峰全景,民间有 “朝北斗望华岳”之说。

        日月岩在上天梯之上,梯尽北折,一岩如茂石矗立,四周无依,形如斩块,大有一触即崩之势。因岩上有两个圆形石纹,与日月相似故此得名。史书及名人游记中多有记述。明吴同春《太华双游记》中城:“岩有日月形,红白宛然。”王履《始入华山至西峰记》记述得更为祥尽:登上天梯,见一不甚高大的块石如屏障横陈,其形上大下小,中有裂纹。石上无草木,色黑黄相间,突出的是有赤白二圆形,仆从说此石称日月岩。

        两块石头叫“日月岩”,右边的代表“日”,左边的代表“月”,上面这四个字是“云天弧光”,有时在夜晚,这里会出现一道非常耀眼的光。相传武则天当年上华山走这里,看到这两块形似日月的石头,就别出心栽地给自各儿的字号创造了一个“瞾”字,因为这两块奇石上顶青天,下临空谷,唯我独尊,是光明与权威的象征。

        关于岩的得名还有另外一说,这就是央崖体为裂为二,形成一大一小,有人便指大者为日,指小者为月。 

        由岩西侧石隙攀索可登上岩顶,见苍龙岭蜿蜒入云,东西南三峰犹如在天上。环围四周,万峰罗拱,翠浪汹涌,沟壑间见声呼啸,万籁齐鸣,顿生超尘脱俗之感。

      通往苍龙岭的道路。

        苍龙岭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其位于救苦台南、五云峰下,以其苍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悬龙般的地势而得名。其如履薄刃,绝壑千尺的地势使得很多游客胆战心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韩愈大哭投书求助的故事并引发了大量的相关典故和考证,而该处也因此留下了“韩退之投书处”的文化遗产。

        明清时期,随着朝廷对华山神祭祀次数增多,整修华山道路有了大的举动,苍龙岭有了250级石阶。因此民间有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开凿苍龙岭的故事。故事说毕沅让石工凿岭时,长安城里下了三天血雨,原来苍龙岭是条活龙,被毕大人凿死了。据说从此华山断了龙脉,再不会出杨震、杨坚那样的大人物了。民国年间,岭上石阶增到350级。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对苍龙岭险道几次拓修,护栏逐年加固,石阶增至530余级。

       右侧是一条“御道”,是指阎王碥至救苦台的登山路径,昔日道路阔不盈尺。相传汉唐天子经此游山,地方官员为保圣驾安全,在道旁设置石栏,并以帷幔遮护,今道旁所留石臼即其遗迹。

       惭愧……如前所说,时间和体力皆不支,只得止步于苍龙岭脚下……

        华山,我们来过了,领略了,或许还会再来,今天就暂且铭刻在心中吧。

     (图释来自百度、景区简介)


相关文章

  • 1982·秋,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5)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一、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5)之华阴华山 列车运行至华阴,右侧突然涌出了披云裹雾的华山,...

  • 1982·秋,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1)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一、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1) 尽管金秋已至,但炎夏还不肯退去,这正像我们当时的心情,渴...

  • 1982·秋,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4)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一、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4)之临潼华清池、兵马俑 11:49我们到了临潼。这里的田园显...

  • 1982·秋,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3)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一、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3)之宝鸡扶风法门寺、岐山五丈原 列车穿越了秦岭,上午11:4...

  • 1982·秋,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2)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一、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2) 早晨,列车运行在大山峻岭地带,一缕缕的青烟雾霾,飘忽不定...

  • 关中乡路

    关中乡路 图文/石丰 【老家记事】关中乡路系列/秦地关中老家,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西北距离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

  • 八百里秦川

    八百秦川吼秦腔, 唢呐腰鼓尘飞扬。 多少古都叠前朝, 方得华夏此发祥。

  • 八百里秦川

    八百里秦川,烧起炊烟 它把山不知赶到那一边 渭河水匆忙流经家门前 爷爷的故事多着说不完

  • 八百里秦川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老秦人生冷蹭倔强 臊子面甑糕羊肉泡 千年兵马俑依旧在笑 上午的东大街 下午的体育场 白天小寨晚...

  • 八百里秦川

    八百里秦川,八百里秦腔。 所有的山山沟沟村村庄庄,尽绕着乡亲乡情乡音乡魂的腔调,连游子的足音,都踩着秦腔的板眼。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82·秋,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xv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