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
朋友说她有个侄女,现在在国外念大学,专业是舞蹈。姑娘的父母从小就一心培养她,花重金送她去学舞蹈,并一直支持和引导她。然后姑娘顺理成章过关斩将,一路走到今天。
但是,姑娘本人对于自己的专业——舞蹈,倒是没什么想法,没有喜欢也没有不喜欢。如果没有父母给她“选定”的这条路,她自己也不知道可能会喜欢什么、选择什么。
这似乎是一个缩影。
中国一直是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父母更是越来越有意愿,也有能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但是,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好的机会和更多的资源,有让新一代的年轻人有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更明确的职业追求和对未来的规划吗?
去年,由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显示,第一份工作在职时间呈显著缩短趋势。
对于第一份工作,70后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90后平均19个月离职,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
第一份工作往往都不是职场人的理想工作,日后转行的比例逐年增高。
与此同时,第一份工作的行业选择却呈现出显著的集中化趋势,学生毕业后越来越热衷于进入时下最热门的行业。90后毕业生进入了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超过1/4,95后毕业生则将这一数字扩大到1/3。
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年轻人对职业和未来的不确定感十分普遍。多数人只是“随波逐流”,根据市场需要来塑造自己。颇有“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的意味。
就连精英也不例外。
一位在常春藤校待了24年的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接触过相当数量的美国各高校精英学生后说:
“当前美国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迷茫,极度缺乏目标感: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似乎是常态。
实际上,不止是年轻人,跟随人群的步伐走着、更多依靠惯性而不是思考来做选择的人永远是大多数。
所以,那些找到并选择自己的“热爱”,在自己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人,愈发难能可贵。
🤖01 网红博主常有,而李子柒不常有
最近,李子柒因为“是否是文化输出”而被广泛讨论,甚至央视和人民日报都站出来发表观点,挺了李子柒。
在众多以视频创作为主的博主中,李子柒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
她的视频不博眼球,不花哨,也没有刻意的迎合观众。视角更多的在于展现乡间的点滴生活:她麻利熟练地干着各种活儿,做着各种纯天然、接地气的农家美食,照顾奶奶和自己的家。
尽管她做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比如摘菜洗菜,熬汤煮饭,晒谷子种庄稼等等,可都做得那样漂亮。不得不说,看会干活儿的人干活儿真是一种享受。
她还十分多才多艺,编竹篓,做秋千,打衣帽架,搭烤炉,做竹制沙发,绣蜀绣,造纸……好像没有什么是她不会的。
视频中,眼见之处,尽是山间田野、庄家植物、花花草草、小狗小猫、一粥一饭,看着十分舒心,让人心生向往,不由生发出“岁月静好”的感叹。
这些淳朴本真的优美,让她打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但是,在岁月静好背后,是她坎坷的成长经历和心酸往事。
李子柒很小就成了孤儿,奶奶是现在唯一的亲人。为了生计,她不得不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做过餐厅服务员,也做过挺长一段时间的酒吧DJ,生活很辛苦。
酒吧DJ这个身份,和现在视频里呈现出来的略带古典气质的她似乎很矛盾。
一次接受采访时被问到这两种状态是怎么同时发生在她身上的,李子柒回答说:“一个是为了生存,为了赚钱养家,另一个是我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就是这样。”
是的,也许生活很残酷,但是李子柒选择跟随自己的内心,用视频描绘出自己理想的生活图景。
其实,对于李子柒来说,这样的生活也是她最熟悉、最习惯的。
用她的话来说:
“其实这些都是我从小到大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一年四季,春耕秋收。到了哪个季节种什么粮食栽什么菜,吃什么果子干什么活!反而没有刻意策划今天拍什么明天拍什么,可能刚好到了什么节气,或者出去转一圈,发现什么花开了,什么菜可以吃了,就开始做拍摄的准备。”
吃过苦、受过伤的人,更容易懂得什么才是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
于是,在外漂泊8年后,她又回归了这种生活——这种她熟悉的,也是她爱的生活。因为,热爱之事,心安之处,便是家。
🤖02 芭蕾舞演员常有,而舞蹈艺术家不常有
在一期《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71岁的森下洋子和与74岁的石钟琴,联袂表演了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喜儿片段,台下掌声雷动。
观众不仅是被舞蹈感动,更是被两位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舞蹈精神所感动。纵然芳华不再,她们款款而来,魅力依旧。
年过古稀的森下洋子身材轻盈,身穿第一次访华时周总理赠与她的演出服,全情投入,享受舞台。
森下洋子是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现任团长,3岁便开始学习芭蕾,至今已经跳舞68年了。
她年轻时,被芭蕾舞界称为“东方明珠”,26岁时在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中为日本征得了第一个芭蕾舞金奖,成为第一位从日本走向世界的芭蕾舞演员。她还获得过多项文化贡献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芭蕾舞蹈家。
森下洋子在23岁时加入松山芭蕾舞团,师从芭蕾舞蹈家松山树子。
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是对中国十分友好的一个团体。舞团创始人清水正夫先生被中国电影《白毛女》深深打动,于是将故事改编成芭蕾舞剧,也是全世界第一部以《白毛女》为题材的芭蕾舞剧。
它自1958年在北京首演开始,成就了最早的中日外交。此后,松山芭蕾舞团多次访华演出,经过几代演员的共同努力,留下了一段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
在第三次访华演出时,森下洋子接替了老师松山树子,成为第二代“喜儿”的扮演者。
2017年,为纪念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45周年,松山芭蕾舞团第15次来中国演《白毛女》,森下洋子以68岁高龄出演主角喜儿。
谢幕时,全体演员在舞台上唱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向观众席久久鞠躬,齐声说:“谢谢中国!”
森下洋子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芭蕾,世界著名的剧院如巴黎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都留下过她翩翩起舞的身影。
虽然现在已经是“奶奶辈”的年纪,但她仍然每天在练功房花5到6个小时练功。她说:
“我没考虑过退休,只是每天坚持跟大家一起练功,踏踏实实,不断接受新事物。舞团里的年轻人练的时间更长,比起他们我算短的。”
与芭蕾相遇,是一场宿命,也是一份幸运。
而将芭蕾坚持一辈子,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03 电影美术常有,而美术大师不常有
前段时间重温了《卧虎藏龙》,再次被其中或写意、或写实、或精致的场景所吸引。
这些场景出自电影美术大师杨占家老师之手。
从影几十年,杨占家老师合作过许多著名导演和重量级演员,塑造了无数的经典场景,促成了几十部电影佳作。《红楼梦》《霸王别姬》《十面埋伏》《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东邪西毒》《河东狮吼》便是其中一些杰出的代表作。
杨老师对于中国影坛有着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是伴随中国电影发展的大师。
今年,杨老师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因为我有生活》。这本书记述了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娃到如今国宝级电影美术师的成长、求学、生活、工作经历和故事。
杨占家老师出身农村,小时候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买不起纸笔,爱画画的他只能用石头和树枝在地上画。后来,他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毕业后,因为机缘巧合进入电影行业,成为一名电影美术师,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从北京电影制片厂退休后,杨占家老师退居幕后,从创作型、全面型电影美术师转做场景设计的具体执行。
现已年过80的他,仍然片约不断,但苦于腿脚不便,只能作罢:
“我一直想干到80岁,结果79岁就干不动了。如果不是身体不帮忙了,我是一定要干下去的。用笔,用颜料,和白纸打交道,这真是一辈子的享受。尤其是退休以后,我有大量的时间沉浸在手绘气氛图和制作图里,我对这个专业的爱,更深了。”
杨老师的一生,是伴随着中国电影艺术的一生,也是沉浸于热爱之事的一生。
对他来说,电影美术,是工作,也是生活。那些画图的深夜,那些跟随摄制组走过的山河湖海、城市村庄,那些因为与电影结缘而带来的喜怒哀乐……无一不是他的财富。杨老师深爱着这样的生活。
🤖04 结语
对于人生这部错综复杂的剧目来说,时间或许才是最好的导演。
有人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不愿谢幕;有人从不曾谢幕,却一直耕耘在幕后,直到带着不舍挥手告别。
有人为了生计奔波,却无意中打开了自己的宝库;有人懵懵懂懂,推开了艺术的大门,从此结下一辈子的缘分。
这些人生故事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酸甜苦辣,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选择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并坚持着。有苦涩,但也幸福着。
有人说,道理我都懂,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办?
诚然,再多别人的故事,也无法给你答案。但是,找答案本就不是听故事的目的。
这些故事,是鹅卵石,一块块投进我们心里那片湖。
也许,它平静地沉下去了;也许,它激起一层层涟漪,让我们的心荡漾了那么一下;也许,它击中了湖底的一个贝壳,贝壳张开了嘴巴,里面,是一颗明亮的珍珠。
人成长的标志之一就是,不再妄图从别人那里获得答案、寻找方法了。
因为我们都是自己这块土地的开垦者,挖出什么样的宝藏,种出什么样的果实,只能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
聆听别人的故事,是为了鼓励自己勇敢地探索,拥抱未知,编织自己的故事。
也许,我们没有李子柒能干,没有森下老师坚韧,没有杨老师执着,但是,我们也一定有自己的与众不同。就算只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也很好。
重要的是:在人生选择上,做决定者,而不要做跟随者。永远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 End -
「本文由 @粥粥Laraine 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