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的零基础系统写作训练营结束了。总体来讲,我获益匪浅、不虚此行。在刚考完研的头一个月里参加这个训练营,真的是很值得的一件事。
一、对照刚入营时定下的目标:
1.基本目标:
a.坚持到底,按时听课作业打卡;
b.熟悉一些写作的基本技巧。
——基本完成。
(如果忘了这个“初心”,就会被淹没在各种“我做的不够好”里)
2.附加目标:
a.早起——后期一定程度上做到。
b.每天固定一小块时间写作——没做到。
(现在起床的时间都没能固定)
c.听训练营的“预习(附加)课”——没听。
d.用小块时间学其它的项目——基本没做到。
(一方面是本来就不太会利用小块时间;一方面是“早起”还不熟的话,这些都谈不到)
二、在营期间的功课笔记:
略。
三、在营期间的具体收获:
总体——升级了对写作的认知:是可以一步一步有迹可循地去练习的,而不是模模糊糊的“多读多看多写”。
(“自由写作”+“明确”+“早起”+“模板”)
1.“自由写作”——既是“首要”也是“核心”的训练。
a.要领:不管“素材是否难搜集、在脑子里能不能先盘算清晰、能不能写成文、自己心情如何、过程麻不麻烦”直接动手去写,也不要因为这些而形成情绪负担;可以“停顿下想一想”,但不要中途停下来纠结过长。
——不断积累“从完全没思路,到通过自由写作、写着写着就写出东西(新东西,或更加明确的旧东西)”的体验。
b.掌握情况:有了些体会,并将其迁移到了阅读、归纳笔记、修改文章等更多领域——不过还不熟练,动手写前还常会有习惯性的拖沓。
2.“模板”:
弘丹老师提供的“周复盘的形式”、“修改文章的细目表”等等——我更愿意叫“模板”,都是很好的学习参照,可以让学习变的清晰有章法,同时倒逼自己思考。
用来辅助找“选题”的自我问题表,就是倒逼着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写作的规划”;而周复盘的模板,让我在这些天对日志、经验进行了更系统明确、更有规律、效率更高的整理,其中的“下周规划”可以让我更有的放矢地去行动,给自己找提高。
3.每天按时写作业、打卡的体验,有助于长期散漫学习的我,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
(一方面坚持“不放弃、继续做”的大原则,一方面调整认知、一方面调整行动)
————更多细节不再具体展开。
四、结营后的规划:
1.分析:
21天写作训练营虽说是“零基础”,但是为了带领学生在21天里体验到大概的基本步骤(“21天”这个日期也是为了养成基本习惯),所以进度还是快了些,难度还是相对高了些。这些步骤、要领不可能在现阶段全掌握;而且都只是“大概”的步骤,具体的细节、步骤还需要自己花时间去揣摩。
2.具体规划:
总体——“持续写作,降低难度,循序渐进,慢慢消化”。
a.以“自由写作”为主,“搜集素材”、“打磨标题开头结尾”、“拆解”、“修改”等环节慢慢往上加。
b.找个时间段,规定自己在这个时间段里“自由整理”——对自己的笔记进行升级分类,怎么分类都行(反正有备份),就像“自由写作”一样。
c.定期进行复盘规划,规定时间,用“自由复盘”开头。重要的总结还要经常回顾。
3.注意事项:
总体——不要把自己搞的太累,以至不好继续做下去。
a.每天写作不要消耗太多大块时间。
b.不要强求写“成文”,素材不要强求“搜集到位”。
c.不要“拿到一篇范文,就必须对照模板从头细细拆解到尾”。
d.肯定不会像在训练营里那样每天不间断的交任务——要做到“持续”而不“连续”,别一不连续就失去信心。
五、其它发现:
1.我似乎比部分学员更擅长“归纳”、文字更“干巴巴”一些,很少感慨抒情的词句;不过文章还是存在不够有条理、文字还不够简洁清晰(经常用顿号,啰嗦)——要想办法解决。
2.我可能也是少有的,在作业后附上“完成过程(收获与困难)”的学员。
六、鸣谢:
1.最感谢的人:弘丹老师——训练营的发起者、课程内容的原创者。
2.印象最深的人:无。
——群里的氛围其实很好,大家都很热情、很积极的互相鼓励,基本没有互相争论、攻击的情况。
——由我现在水平、性格还比较弱,故一开始定的战略就是“自己默默学习、猥琐发育”。因此,很少与其它学员进行稍微深入一点的交流、探讨,所以对大家印象都不太深。
弘丹老师的写作课程,全面、通俗、清晰、可操作。并且其内容与“自我管理”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我相信,真正善于写作的人,都是擅长思考的人,也都是能把自己活的精彩的人。
希望我能在以后,能继续去“持续写作”,踏踏实实地将学到的这些内容付诸实践,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如同我在弘丹老师的教材《从零开始学写作》扉页上所写的那样:成为一个“会写”、而且能“持续写下去”的人。
附:
——完成过程:
(总花费约3.5小时)
1.凭印象,并对照之前的那些“周复盘”和“规划”,在笔记上随便罗列想法、体会,形成初步的《随想稿》。
(看到不少其它学员都没有写太长,或许粗糙的总结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把这三周复盘的所有体会密密麻麻全罗列上去,也显得太乱了。还是要对“随想稿”再进行整理)
2.《随想稿》里太多散乱的想法体会,不知如何对其删减、整理到一个有序的文章结构里——原本想放弃,直接把《随想稿》交上去充数——套用“自由写作”的经验,反复粗读,慢慢地竟然在脑子里梳理出了合适的文章结构——重写,成文。
(意外事件:中途不小心误删了刚写好的前半部分——情绪失控——后不得不重写——现在看来,那阵大喊大叫是不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