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秦人的故事】113、晋阳之战

【老秦人的故事】113、晋阳之战

作者: 枫离秋 | 来源:发表于2018-12-07 17:33 被阅读37次

    晋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从春秋时代转向战国时代重要的分水岭,他的最终结果,就是以晋国这个春秋的超级大国最终事实上解体为标地。

    在此之前,我们不如先回溯一下春秋晋国的大体发展脉络,权当为战国史的开端。

    晋国作为春秋中原秩序的维护者,他是春秋历史的主流。春秋时期的晋国,要从曲沃代翼说起,曲沃代翼后,晋武公去世。

    其子,晋献公即位。晋献公即位以后,深感公室力量太大,于是采用士蔿之计,诛杀公室子弟。晋献公早年雄才大略,攻占了大量小国,大大扩充了晋国的领土,为晋国称霸奠定好了基础。

    但是在晚年,由于宠幸骊姬,一方面对于太子申生背后的支持力量,深感忌惮。一方面对于骊姬之言深信不疑。

    最终诛杀太子申生,导致晋国其后内乱。并且使得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逃亡海外。

    公子重耳后来即位以后,是为晋文公。晋文公遵循抑制公室的政策,对于在海外生下的孩子,没有带回晋国。最终公室的力量逐渐衰弱。

    而同时,和晋文公逃亡的异族逐渐势力强大。由于晋国特殊的地形和晋献公早年攻占的土地,使得晋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二级分封制。

    晋文公和楚成王的城濮之战,奠定了晋国霸主地位,其后一百年内,虽有波折,但是中原霸主,舍我其谁。

    由于春秋时期,战争成为政府的主要工作。在晋文公时期,举行的清原之蒐,奠定了五军十卿的格局。其中军领袖,渐渐地成为晋国最高执政者。

    晋文公死后,异族贵族蠢蠢欲动,赵氏由于其祖赵衰培植势力,赵盾排除异己,最终成为晋国权倾一时的权臣。

    赵盾死后,很快就爆发下宫之难,致使赵氏奄奄一息。

    晋国朝政,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了一种内阁制。内阁成员由各大卿族博弈产生。

    最终随着先氏、狐氏、栾氏、郤氏的灭亡,在晋悼公时期,逐渐形成了六卿执政的局面。

    这六卿,分别是

    智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魏氏

    这六家,首先考虑的是本家的利益,其次才是国家的利益。晋悼公死后,晋平公之后的君王,大权旁落,宛如傀儡。

    在晋定公时期,六卿发生内乱,赵氏的族长赵鞅联合韩、魏、智三家,驱逐了范氏和中行氏。

    最终形成了四家掌权的局面。

    四家掌权的过程,也是晋国一步步从霸主的神坛跌落的过程。

    于是,一场腥风血雨,终于要把这个政治格局撕碎。

    1、赵智不和

    在六卿之乱中,赵鞅身先士卒,驱逐范氏和中行氏。但是在这场内乱之中,就已经暴露出赵氏和智氏的不合。

    首先是智氏逼迫赵氏的家臣董安于自杀,使得赵鞅极为不满。

    在铁之战中,大家庆功之时,赵氏的手下傅傁就曾经提醒过赵鞅,

    虽克郑,犹有知在,忧未艾也

    意思很明显,智氏已经成为赵氏的假想敌。

    此时,智氏的当主是智跞,但是很快智跞去世。朝政就落入赵鞅的手中,赵鞅积极扩充势力。

    而智跞死后,他的儿子智申成为智氏的当主。

    但是这个年轻之辈,实在不是赵鞅这个老狐狸的对手。

    其后十几年中,《史记》记载

    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

    赵鞅回到了他的祖先赵盾执政时期,如此风光的局面。他就是晋国的最高执政,手握大权。

    但是在公元前475年,赵鞅去世。此时吴越战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

    他的儿子,赵无恤即位。赵无恤的即位,却给智氏以发展空间。

    2、“完美”人才

    说回智氏这边,在赵鞅去世后不久,智申也去世。

    智申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智瑶继承其位,成为智氏的当主。

    而故事也是从他说起。

    传说,智瑶其人,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好”。怎么好呢?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归纳下来,智瑶人高马大,相貌堂堂,才华横溢。

    那可不是只有一个“好”字才能形容吗?

    所以智申就特别宝贝他这个好儿子,很早就属意他为自己的继承人。

    但是智氏的一个旁支,其人为智果。

    这个智果,不愧他的姓氏,很有智慧。

    他对智申说:不成。你这个儿子,什么都好,就一点不好,就是不仁。为人刻薄寡恩。

    智申听了,没说话。但是心想他很不高兴,毕竟在春秋末年,利益是第一位的,刻薄寡恩怎么了?此时说仁,岂不是太迂腐了?

    智申说:那你说说看,立谁好?

    智果说:智宵可立。

    智申说:你还说我?智宵更不是个东西。

    智果说:这你就看错了。智霄是很坏,但是他是坏在表面。但是智瑶是坏在骨子里。心里很坏,就会亡国。表面很坏,还没有什么关系。你想想看,智瑶有这么多优点,在他眼里,自视甚高,他自然会欺辱他人而不知,那时候怎么办?

    智申笑着说:知子莫若父,我的儿子,我还不了解?

    于是就立了智瑶为继承人,成为智氏的当主。

    3、天命所归

    却说赵氏这边,赵鞅也急着找接班人。

    赵鞅有两个儿子,长子伯鲁,次子无恤。

    赵鞅就发愁,两个儿子,到底选谁呢?于是就搞了一个测试。

    有一天很随意,给两个儿子一块刻上一段名言警句的竹简,叫他们“谨记于心”。三年以后再问他们,长子就忘光了,次子无恤背诵如流,问他要竹简,就从袖子中拿出来。赵鞅觉得还是次子好,就立他为接班人。

    赵鞅就把位子给了赵无恤?凭什么啊?

    我们知道,不管赵无恤是不是真的天天带着这个竹简,有一点是很重要的。

    即使是假的,那也说明,人家间谍工作做得好,还能做到连他父亲都发现不了。如此深藏不露这人,当然是族长了。

    但是,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上面那个版本记载在《韩诗外传》和《资治通鉴》中,但是《史记》不是这么说的。

    传说,赵鞅正在为继承人之事犯愁,此时有一个人过来的。

    此人,名为姑布子卿。他是一个算命的,精通相术。也就是通过看相,能够知道人的一生。

    据说,他还给孔子看过相,说孔子是丧家之犬。

    他来到赵氏府上,赵鞅一看,就召来他的儿子,让他看相。

    姑布子卿就左看看,右看看,看每一个孩子,都摇摇头。

    赵鞅看着他,心想不对,难道我这些儿子,没一个可行?难道我赵氏要灭亡了?

    简子曰:“赵氏其灭乎?

    姑布子卿就说:您确定,你的儿子都来了?我刚才在门外,看到有个孩子,面相极好,有将军之气。

    赵鞅一拍脑门,赶紧叫人,把所有儿子,都叫上来。

    姑布子卿看到赵无恤以后,非常激动。

    说:此子天命所归。

    赵鞅说:不对吧,他的母亲只是一个低贱的婢女,他能这么尊贵?

    姑布子卿:天命所归,虽贱必贵。

    于是赵鞅就开始重视起赵无恤,逐渐发现,这个孩子真的是贤能。

    赵鞅还得来个测试。

    他对诸子说:我在常山上,放了宝符,你们谁找到,这个宝符就是你们的。

    于是大家,就飞奔出去,到了常山,找了一天,什么都没有找到。

    只有赵无恤回来以后说:我找到了。

    赵鞅说:你哪里找到的?

    赵无恤说:常山毗邻代地,控制常山,居高临下,就可以取得代地。这就是父亲所说的宝府吧。

    赵鞅一听,一拍大腿,说:姑布子卿诚不欺我。

    于是立赵无恤为继承人。

    赵无恤,我们知道,他的出身很低。他的母亲,只是一个狄国的婢女,从小他就没有想过成为赵氏继承人,为了生存,他养成了深藏不露,隐忍不发的性格。这为晋阳之战之中的表现,提供了一个解释。

    4、隐忍不发

    赵无恤成为继承人后,消息传到智瑶那里。

    智瑶说:谁?他竟然成为赵氏继承人?

    公元前476年,智瑶带着赵无恤攻打郑国。

    当时,赵鞅已经奄奄一息了,赵鞅就派自己的儿子赵无恤代替他攻打郑国。

    晋国大军到了郑国,把郑国团团围住。

    郑国知道智瑶为人,于是立马就示弱。

    智瑶很得意,在宴席之上,为了羞辱赵无恤,不停地给赵无恤灌酒,把赵无恤都喝吐了。还打他,赵无恤只能默默忍受。

    赵无恤手底下的人看不过去,就跟赵无恤说:我们跟他拼了。

    赵无恤说:

    君所以置毋恤,为能忍。

    你们知道为什么我的父亲立我吗?就是因为我能忍。

    但是能忍,不代表这口怨气消除了,《史记》记载

    然亦愠知伯

    智瑶看到赵无恤那个怂样,就更加轻视到。

    他回到晋国,就跑到赵氏府中。

    对赵鞅说:您能换个接班人,你这位赵无恤实在是一个提不起个的人。

    说白了,智瑶还觉得,赵无恤这种人,怎么配做自己的对手?我这么才貌双全,赵无恤要啥没啥。

    但是此事被赵无恤知道以后,

    毋恤由此怨知伯

    赵无恤非常怨恨智瑶,但是他隐忍不发。

    智瑶执政将近二十多年,在他执政的二十年间,春秋逐渐向战国转化。

    齐国,田氏转权,楚国奄奄一息,中原秩序一片散沙。

    智瑶既然身为晋国执政,多少还得发挥晋国老牌霸主的特色。

    虽然智瑶自视甚高,但是一个人自视甚高,也是要有基础的。

    确实,智瑶其人,才能是绝对存在。有这么几个事例可以佐证。

    比如说,智瑶当上正卿以后,吴国派出使节赤市祝贺他,途径卫国的时候。

    卫国大夫宁文子送给了一份厚礼。

    赤市拿到厚礼以后,就不加停留来到晋国。智瑶非常高兴,于是用大船送赤市回国。

    但是赤市心想不对啊,一向自负的智瑶,怎么如此好客?因为一个国家派出的使节,实际上还带有探查他国的功能。

    所以赤市很聪明,于是暗查之下,不由得发出冷汗。

    原来,那艘大船上,都是晋国的军队。

    智瑶此举,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赤市回国,必然经过卫国。

    这艘大船的军队,就是用来攻打卫国。

    因为赤市拿了宁文子的财宝,盘算之下,就装病,更改行程,避开了卫国。

    导致智瑶伐卫的计策失策了。

    那么我们可以假想,假如赤市没有发现,那么这个计策很可能就会成功。当然,智瑶唯一失策的地方,就是他的形象太过于固化。反而激起赤市的怀疑。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智瑶念念不忘伐卫。

    于是他又想出了一计,他给卫国国君,送上白玉和良马。

    卫国国君非常高兴,智瑶就想等到卫国人松懈,等到卫国人庆祝的时候,发动突袭。

    结果卫国大夫南文子很不高兴,绷着脸。

    卫国国君说:大家都很高兴,你面有忧色,是何缘故啊?

    南文子说:无事献殷谦,非奸即盗。古往今来,小国不得已给大国进攻,有之。从来没有通过,大国给小国东西的。如此反常之举,必然包藏祸心啊。

    卫国国君一听,心想确实如此啊,于是命人严守边界。智瑶的计策,又失败了。

    智瑶一看,我使出两个计策,都失败了。但是他不屈不饶,屡败屡战,又想出了一计。

    这招什么计策呢?苦肉计。

    智瑶把自己的儿子智颜发配异国他乡。

    智颜就给卫国国君写信,说:我的父亲把我赶出来,希望到卫国暂住。

    卫国国君接到这封信,也没有觉得异常。因为春秋时期,这种事情太多了,最著名不就是晋文公重耳吗?

    南文子又来了,对卫国国君说:智颜是智瑶的太子,智颜又没有犯什么错误,智瑶干嘛要把赶出来?

    卫国国君一想,确实如此。

    可是卫国国君问:但是寡人如何回复这封信?

    南文子说:这很好办,命令边界的人严查他的车辆,超过五辆车,就不让他进入。

    最终,智颜没有进入卫国,里应外合之计又失败了。

    总之,智瑶几次伐卫,最终都失败。

    智瑶伐卫的失败,他又盯上了另一个国家。

    这就是,春秋最惨的国家,郑国。

    前面我们讲了智瑶带着赵无恤去攻打郑国,这是第一次。而,

    公元前468年,晋国攻打郑国,郑国执政驷弘请求齐国救援。田常派兵救援,智瑶最终只能撤军。

    因此,无论是伐卫还是伐郑,智瑶都没有占得便宜。

    实质上,由于春秋末年,齐景公创立齐国联盟,中原国家都归向了齐国。而田常执政以后,为了合法性,就施恩于他国,所以使得小国都投入齐国联盟。

    智瑶经过屡次失败,发现郑国和卫国,不约而同都投向了齐国联盟。如果不把齐国打败,恐怕其他国家也不是那么好控制。

    于是公元前472年,智瑶出兵攻打齐国。

    他和齐国对立的时候,智瑶身先士卒,要去齐营探查虚实,结果战马受惊。

    齐国人就发现,智瑶一看,现在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于是索性策马进入齐国军营。

    他大声对自己的军队说:齐国人已经发现了我了,要是我不去,他们就会说我害怕。

    于是孤身前往,然后平安回来。

    两军随后在犁丘大战,大败齐国军队。

    智瑶一战成名,此时智瑶成为执政才刚刚三年。智瑶在此时,还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智瑶打败齐国以后,更加志得意满。

    晋国只要休养生息,就去攻打戎狄。最主要就是可以扩充领土。

    于是,面对晋国北方边界,戎狄肆虐,智瑶决定攻打戎狄。

    在《韩非子》记载,智瑶伐仇由。仇由所处之地,没有现成的道路,这个地方倒是适合打游击战。

    在如此地形中,晋国要攻灭仇由不是一件简单事情。

    智瑶就想了一个办法,他造了一口钟,送给仇由国君。这个"送终"之举,仇由国君很高兴。

    于是就自己开辟了一条道路,要让晋国人来。

    仇由手底下,有个大臣,赤章曼枝。

    就跟国君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您千万不要相信他。

    仇由国君,不知道智瑶惯用此计,在卫国已经使过一回了。于是他不听大臣之言。

    于是最终仇由灭亡。

    智瑶早年,要么就盯着中原国家,但是中原国家跟晋国打了几百年的交道,熟门熟路,智瑶基本上没有得逞。

    但是对于戎狄,可就不一样了。本身戎狄组织纪律性就很差,而晋国几百年也跟戎狄打了很多交道,倒是晋国对于戎狄熟门熟路。

    于是智瑶执政大部分时间,就在剿灭这些戎狄。

    在智瑶大展拳脚的时候,那几家也不能光看不动手。

    特别是赵无恤,他对于戎狄所居之地,也是念念不忘。

    前面说到,赵鞅为了测试接班人,曾经有个宝符之策。赵无恤当时说,常山和代地就是这个宝符。现在赵无恤需要兑现这个诺言了。

    于是赵鞅死后不久,赵无恤就开始谋划对付攻灭代地的诺言。

    当时,赵鞅病重,召来赵无恤说:如果我死了,你安葬完了以后,穿着孝服,就到夏屋山眺望。

    我们可以看到,夏屋山毗邻代地,所谓眺望夏屋山,暗含着攻占此地。而且夏屋山所处之地,能和恒山相连。并且,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就在代地。而雁门关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赵无恤表示一定招办。

    于是赵鞅一死,赵无恤穿着丧服,就到了夏屋山,眺望代地。

    这个代国国君和赵氏是有姻亲关系,因为赵无恤为了攻灭代地,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了他。

    这样一来,赵无恤就百般讨好代国国君,代国国君浑然不知危险已到。

    代地产马,他还回赠马匹给赵无恤。

    不久以后,赵无恤去会见代君。他安排一批舞者,在他们的羽毛舞具中藏有兵器。

    然后准备了一个盛酒的大金斗。

    代君来到以后,和赵无恤喝得是通宵达旦,他很快就醉倒了。

    此时倒酒之人,在赵无恤的指示下,用金斗猛砸代君。

    可怜的代君,在睡梦之中,就被砸死了。

    接着跳舞之人,抽出兵器,把代君的随从全部杀死。

    代地就并入赵氏的领土。

    而原代国国君的妻子,也就是赵无恤的姐姐,知道自己弟弟利用自己成为一枚棋子,自己丈夫也死了,于是把簪子磨尖,自刺而亡。

    而此时,赵无恤的哥哥伯鲁去世了,赵无恤就把伯鲁之子赵周封到了代地。

    攻灭代地以后,赵无恤又马不停蹄,派派新稚穆子去讨伐狄人,攻取了左人、中人二地。

    因此,赵氏和智氏都通过攻灭戎狄,来扩充自己的领土。

    在六卿内乱的时候,赵鞅奋力最终逐出了范氏和中行氏。

    但是,在赵鞅驱逐出这两家的十几年间,晋国却依然保持相安无事的状态。

    但是赵鞅一死,智瑶和赵无恤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双方都通过攻灭戎狄,为自己增加领土。

    这样一来,博弈毕竟是零和博弈,你打下一个戎狄,则我就少一个戎狄。等到戎狄打得都差不多了,大家突然发现,没有利益可捞了。

    这样一来,一场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就发生了。

    双方都不约而同盯上了范氏、中行氏遗留下来的领土。

    对此,韩、魏两家也是敢怒不敢言,因为韩、魏两家十几年间,根本无法控制晋国的朝政,大权不是归于赵,就是归于智。

    而原来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在赵鞅执政时期,赵鞅凭借自己的威望,各家都达成了一个默契,就是不动这些地。因为如果一旦争夺这部分土地,那么四家必然大打出手。

    但是,赵鞅一死,戎狄的领土也瓜分的差不多了。自然大家都盯上这些地了。

    那么在赵鞅时期,既然大家都不去争夺这些土地,这些土地总要人管吧。谁来管呢?

    大家都达成默契,先让国君管理吧。于是这些土地,就归入晋国国君的食邑。

    智瑶执政以后,就摩拳擦掌,开始准备吞并遗留下来的土地了。

    原来这些土地的管理人员,大多是范氏和中行氏的的人,由于他们的主人跑了,所以他们也只能在晋国过日子。

    但是他们看得很清楚,晋国国君是没有能力保护他们的。所以他们必须找其他靠山。

    那么找谁呢?智瑶此时作为执政,权势嚣张,并且中行氏和智氏本是同宗,这无形间就增加了亲密感。

    公元前458年,由智瑶领导,联合其余三家,擅自瓜分了晋出公的食邑。这些土地本来是范氏和中行氏的。

    知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

    其中,智瑶拿大头,赵氏其次,其余的残羹冷炙就给了韩、魏两家。

    韩、魏两家虽然不满,但是也没办法说什么。

    但是晋出公就不同了,听说此事,大怒。

    说:寡人就指望这些土地养老,你们竟然把这些土地都拿走了。

    晋出公对此强烈不满,原来已经宛如傀儡的晋君,如今却生出了莫名的勇气。

    他密信齐、鲁两国,希望各国国君,秉承两国友好的前提下,”请君侧“。

    晋出公也是昏头,当年你的那位鲁哀公就使过一回了。

    当年,鲁哀公就想联合越国,对付三桓,结果自己逃亡了。

    晋出公竟然妄想凭借齐鲁两国,晋国虽然四家争斗不息,但是对于对付公室,他们是很默契。

    于是晋出公就步他老哥鲁哀公的步伐,被四家赶出了晋国。

    但是,国君给他们赶跑了,总还要一个国君吧。

    其实,从事实上看,国君需不需要已经无关大碍了。但是毕竟此时他们还没有瓜分晋国。

    于是立了一个傀儡,姬骄。

    这就是晋哀公、晋懿公、晋敬公,这么多谥号,说的都是他。

    智瑶得到领土以后,一跃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

    但是,对于赵氏而言,这种不满的情绪是一定存在的。

    智瑶也很清楚,他的假想敌就是赵氏,他必须要削弱赵氏的势力。

    但是怎么做呢?

    无非就是两条

    1、联合韩魏,灭亡赵氏,最终再把这两家也给灭掉

    2、直接灭亡赵氏,然后再去灭亡韩、魏

    这两条道路,哪条好呢?

    第一条,如果韩魏愿意和他联合,则能够很保守地灭亡赵氏,风险是很低的。但是韩、魏两家历来和赵氏交好,他们会和我联合吗?

    第二条,如果能够成功,那么就能快速灭亡赵氏,则晋国舍我其谁?问题是,风险太大。而且韩、魏不可能坐视不理。

    按照智瑶一贯自视甚高的品性,按道理,他应该选择第二条。但是智瑶不是这么考虑的。

    智瑶觉得,无论是第一条还是第二条,一个共同点都在于,韩赵魏三家的若隐若现的同盟关系。你要灭亡赵氏,必须拆散这个同盟。

    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似乎智瑶没有按照他的计划行事。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456年,晋哀公即位。

    此时身为执政智瑶更加骄傲,因为这个晋哀公本身就是他力主所立。实际上,智瑶就打算,挟天子以令诸侯。

    智瑶心里盘算着,必须分化韩赵魏三家势力,怎么办呢?

    突然心生一计。

    于是他派人,对韩氏当主韩虎说:我们晋国势力衰弱,都是因为各家卿族勾心斗角,使得公室势力沦落,不能拧成一股合力,所以说,希望您能够以大局为重,献出一万县给公室。否则,公室沦落,倒被人笑话说,我们四家做臣子的没有尽到本分。

    韩虎一听,大怒。说:智瑶想什么,我还不知道?他少假公济私。

    关键在于什么呢?

    就是韩虎和智瑶是有私仇的。

    有一次,智瑶从卫国回来,韩氏的当主韩虎和魏氏的当主魏驹为他接风洗尘。

    三家在蓝台饮宴,结果不知道智瑶哪根筋搭错了。

    戏耍韩虎的谋士段规。打狗也得看主人,实际上这就是指桑骂槐之举。

    韩虎非常生气,但是心想实力不如人,只能狠狠作罢。

    当时,智瑶的宗族有智伯国劝谏他说:您要防备,否则必有祸害。

    智瑶冷冷地说:我不给人添祸难已经很好了,谁敢给我添祸难?

    智伯国摇摇头说:怨恨岂能在明处被人发现,那不就代表没有祸害了吗?自古以来,贤能之人谨慎地处理事情,才不会有祸害。现在您一次宴会,把人家的主公和家臣都得罪了,蚂蚁善且能够害人,何况是人呢?

    智瑶哈哈大笑说:韩虎这点实力,要想挑战我,那是萤火虫跟太阳争辉。

    在智瑶眼中,赵无恤其人都算是纯属无能之辈,何况是韩魏两家。

    如今,智瑶要求韩虎给地,韩虎断然回绝。

    但是此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主公,一定要把地给智瑶。

    此人就是段规。

    韩虎说:四家之中,我韩氏土地最为稀少,一旦给予智氏,那我的势力岂不是大大削弱了吗?

    段规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智瑶其人,刚愎自用,你越给予他土地,他就越轻视于你。那两家之中,必然有不服的。况且,如果我们不给,他必然对韩氏用兵,我们能抵挡住吗?

    韩虎不由得惊出一生冷汗,于是答应给予一万户。

    于是他就去找魏氏,此时魏氏的当主是魏驹。

    理由还是上面那一套。

    魏驹听了,也是首先大怒。坚决不肯给。

    魏驹的谋士任章说:得给。

    魏驹说:不行,这土地是列祖列宗传下来的,哪能说给就给?

    任章说:主君,这么看就狭隘了。智瑶获得了土地,必然更加骄傲,此时各家都会害怕智瑶。那么各家就会拧成一股绳,智瑶就不长久了。但是你不给他,一来你无法抵御智瑶如今的势力,二来,不能激发起普天下人的恐惧。

    魏驹也只能答应,对智瑶的使节说:给。

    最后,就是赵氏了。

    三家都盯着赵氏,只不过目的不同。

    在讲赵氏之前,我们不妨设想一下,韩、魏两家,假如就不给,智瑶怎么办?

    其次,智瑶这种举动,到底要干嘛?

    首先,对于四家而言,智氏和赵氏是两个阵营,其中韩魏两家是拉拢的对象。

    那么对于智瑶而言,他有两个选项

    其一、拉拢韩魏

    其二、逼迫韩魏

    其三、孤立赵氏

    这三点看似相同,实际上是不同的。

    拉拢韩魏,是诱之以利。逼迫韩魏,是威之以势。

    所以,智瑶其实选择的是逼迫韩魏,孤立赵氏。就是韩、魏两家即使不愿意和我结盟,也得和我结盟。

    假如我们假定,智瑶是一个正常人。那么他让韩、魏两家交出一万户,实际上很明显是要激怒韩、魏两家。因为一个正常人,不可能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

    逼迫着韩、魏两家和他开战,那么这会对智瑶有什么好处呢?智瑶肯定认为,这对他是有好处的。否则他不会如此行事。

    好处就在于,他打的旗号。

    他打的旗号是什么?是以充实公室为旗号。

    如果说,韩氏和魏氏都不给,智瑶就会攻打这两家,并且不会再向赵氏要地。此时,由于他的旗号很好听,他占有道义的制高点。

    赵氏不敢明目张胆地帮助那两家。一旦韩、魏被攻下,赵氏就大祸临头了。

    这可能就是智瑶的第一步棋。

    但是万万没想到,韩氏和魏氏这么怂,竟然给地了。

    这就使得把智瑶的布局打乱了。

    智瑶马上意识到,这种战略已经被人看穿了,得换B计划了。

    这就是向赵氏要地。现在韩、魏两家事实上已经站到自己这一方了(因为给地了)。这就使得逼迫着韩、魏两家进入自己的阵营。

    赵氏就被孤立了。一旦不给地,那么赵氏就陷入道义上的不合理。

    于是智瑶向赵氏要地,而且条件极为苛刻。

    他对赵无恤说:索要皋狼之地。

    皋狼之地,是赵氏的龙兴之地,宗庙所在。

    他要求赵氏皋狼之地,摆明了,就是逼着赵氏成为敌对方。

    而且,为了计划的完整性,智瑶

    三使韩、魏

    问题是,智瑶此举,为什么?

    打信息牌,故意显出和韩、魏两家很亲近的样子,让赵氏以为韩、魏两家已经被他收买了。

    赵无恤因此判断出:

    其移兵寡人必矣

    那么这样一来,智瑶的计策,第一步已经完成,一来逼迫着韩、魏两家和自己联合,二来逼迫着赵氏站在对立面,并且是道义的不合理一面。

    这个计策,从这里来看,并没有错误,可以说,智瑶不愧是有才之人。

    前面说到,智瑶通过第一步的计策谋划,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

    于是他就很名正言顺地,联合韩魏两家,挟天子之名,攻打赵氏。

    赵无恤已然知道,智瑶的举动。

    于是急急忙忙地召开宗族会议,召见心腹谋臣议事。

    他的谋臣七嘴八舌就展开了自己的看法。

    种种话语,都答不到点子上,赵无恤听了,实在心烦。

    赵无恤说:为今之计,应该选择一个固守之地,你们说应该去哪?

    有人说:长子合适,离我们这里近,城墙厚实。

    赵无恤说:不成。修筑长子城,竭尽民力,百姓怎么可能和我一起固守?

    有人说:那么去邯郸城。邯郸府库充实,可做长久之策。

    赵无恤说:不行,那是民脂民膏,人们不会为我拼命的。

    此时,有人说:当去晋阳。

    众人看去,此人便是赵无恤的谋士张孟谈。

    这个晋阳城,是有一段故事的。

    当年,赵鞅派心腹尹铎治理晋阳。

    尹铎就问赵鞅说:主公让我前去,是想要搜刮财物,还是做保障之用?

    赵鞅说:保障之用。

    尹铎于是前往晋阳,在晋阳减轻赋税、少算了户口数,当地百姓很感谢他。

    赵鞅知道以后非常高兴,临终之时,就跟赵无恤说:如果未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一定要去晋阳城。不要以为晋阳路途遥远。

    赵无恤听到晋阳二字,就突然想到他的父亲的话。

    于是拍案而起,说道;去晋阳。

    于是,赵无恤就到了晋阳城。到了晋阳城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巡查府库,粮仓,以作长久之策。

    发现,晋阳城里面没有箭。

    箭,可是作为古代远距离的武器,没有箭,这可如何是好。

    于是他召来张孟谈说:晋阳粮仓充足,就是没有足够的箭,这该如何是好。

    张孟谈说:主公莫急。我听说当年董安于治理晋阳的时候,墙壁都是由狄、蒿、苫、楚修筑而成。这些东西都是做箭的原材料,您只要命人重新拆除,然后就可以制造箭了。

    赵无恤大喜,马上命人操作此事。

    箭也完成了,但是缺少铜。

    于是,赵无恤又叫来张孟谈。

    张孟谈说:没事,当年董安于治理晋阳的时候,公宫的室里面,都是由铜做柱子。

    赵无恤一听,明白了。

    这样一来,战争之前,晋阳城已经做好了长久对峙的准备了。

    如果我们这么一看就发现,董安于其人在六卿内乱前期,就被诛杀了。

    可想,赵鞅早就做好了对峙的准备,这才是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而智瑶这一边,他带着韩虎、魏驹进逼晋阳。

    晋阳所处之地,就是太原盆地。

    由于此地,地形较低。且地近汾水。

    于是智瑶采用,掘开汾水,水灌晋阳。

    一时间,汾水倾巢而下,晋阳成为一片汪洋,城里死伤无数。

    整个晋阳城,青蛙,虾蟹满地跑。

    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

    由于长期的河水浸泡,房屋倒塌无数,瘟疫横行。

    但是,由于晋阳深受赵氏厚泽,百姓一直不投降。

    如此,整整两年,晋阳城没有攻下。

    但是城内死伤无数,赵无恤于是召来张孟谈:粮食困乏、财力将尽,我难以坚守了。我打算投降了,如何?

    张孟谈说:不可。国家覆灭,不能重整,那么我们这些智士有什么用呢?请主公让我面见,韩、魏两家。

    赵无恤说:为今之计,也只好如此了。

    于是张孟谈深夜来到韩、魏那里。

    对韩虎、魏驹说:臣闻,唇亡齿寒,赵氏一灭,你们认为,韩魏两家可以独存吗?

    两人说:虽然如此,但是智瑶势大,一旦被他得知,那么大祸必然临头,为之奈何?

    张孟谈说:你们之言,出自你们的口中,入我耳中,谁能得知?

    于是三人,在这个夜晚,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方案。

    三人制定完计划以后,长舒一口气。

    于是,韩虎和魏驹送张孟谈出来,结果突然出现一个人,四人双目相对。

    这人便是智果。

    智果和张孟谈,四目相对之时,双方都没有意料到在这种情况下,遇到对方。两人匆匆别过。

    智果立马去找智瑶,大声说:韩、魏两家要反。

    智瑶说:为什么?

    智果说:臣刚才遇到了张孟谈,看到他的神情傲慢,走路脚抬到很高。

    智瑶转过身来,说:不可能,我许诺韩、魏两家,平分赵氏土地,他们不可能反我。

    智果说:好,我现在去向韩、魏两家套话。

    于是转身就走,到了韩、魏两家,互相交谈之下。

    韩、魏两家听说智果来了,互相使了眼色。

    于是,大家寒暄、闲聊。

    但是毕竟,再能演戏的人,也不能完全做到伪装。

    智果看穿了两人。

    于是智果拜别两人以后,到了智瑶那里。

    对智瑶说:两家主君,神色飘忽不定,不敢正面看我,恐有他变。现在请立刻杀了他们。

    智瑶说:他们要反,早就反了。我们已经围困晋阳三年了,他们迟早能够得到他们的利益,在此时动二心,绝不可能。

    智果说:要不然这样,你去收买韩、魏两家的谋臣,一人叫做赵葭、一人叫做段规,只要能够收买成功,韩、魏两家兴许不会改变。

    智瑶说:我已经答应韩、魏,攻破赵氏给他们一万个县,现在还要贿赂他们的谋士。那么我的土地不就变少了吗?不能这么做。

    智果一看,智瑶刚愎自用,于是默默地离开。为了未来不至于被牵连,于是改姓辅。

    上面说到,智果来劝谏智瑶,智瑶置之不理。

    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劝谏过智瑶了。

    我们知道,韩、魏两家与赵氏结合,固然有张孟谈巧舌如簧的一面,还有一面就是在夜谈之事之前的智瑶举动。

    据说,智瑶水淹晋阳城,他就带着韩虎和魏驹来视察晋阳。

    三人在高山之上,远眺晋阳。发现晋阳城里面已经是一片萧条。

    智瑶感叹说:我现在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啊。

    这一番话,智瑶说时没有感觉,但是站在他身旁的韩魏两家是惊出一身冷汗。为什么呢?

    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这两家的都城所在地,都靠近河水。

    当然,都城靠水,这是文明的一个基本特点。

    于是韩虎用脚踩了一下魏驹,魏驹用手碰了一下韩虎。

    当时,智瑶手底下有个谋士,絺疵。

    此人心细如发,善于谋划,于是赶紧劝谏智瑶说:韩、魏两家有二心。

    智瑶还是那番话所:为什么呢?

    郗疵说:主公设想一下,如果赵氏一灭,韩、魏两家本该开心,因为您答应平分赵氏土地。但是这两家,面带忧愁之色,必然有顾虑,恐怕是要反啊。

    智瑶说:到了现在这种情况,你妄加揣测,我怎么相信你?你退下吧。

    到了第二天,智瑶召见韩、魏两家,把郗疵一番话,原封不动全部告诉了他们。

    韩、魏两家,突然站起来说:您千万不要相信他的揣测之言,伤害我们盟友的关系。您不妨设想一下,赵氏一灭,我们三家平分他的土地,我们怎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还去背叛您呢?我看,郗疵倒是为赵氏游说,瓦解我们的同盟,是无所不用其极,竟然说出如此之言。您千万不要听信谗言,以防中了他们的离间计。

    两家说完以后,急忙退下。

    在半路上就遇到了絺疵。两家不敢看他,急忙就离开了。

    絺疵就到了智瑶这里,对智瑶说:您干嘛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们?

    智瑶很不解说:你怎么知道的?

    絺疵说:我刚才碰到他们,他们心虚连看我都不敢,急急忙忙就离开了。

    智瑶说:行了,退下吧。

    郗疵说:若主公怀疑我,我自愿出使齐国,但是主公千万要提防韩魏两家。

    智瑶说:好,既然你想要出使,你就去吧。

    总之,郗疵和智果的劝谏,智瑶置之不理。那么这样一来,智瑶没有抓住最后的机会。

    且说赵氏这边。

    张孟谈密谈以后,急忙回到晋阳这边。

    张孟谈就很担忧,他对赵无恤说:我在密谈韩、魏两家以后,在路上就遇到了智果,我看他有怀疑之心。

    所以,张孟谈就为了这件事情,非常担忧。

    不久以后,消息传来,智果改姓辅氏。

    张孟谈一听,拍案而起,立刻来找赵无恤。

    对他说:现在智果改姓了,说明智瑶没有听从他的劝谏。时机已到,急击无误。

    赵无恤说:好,等了这么多年,就等这一刻了。

    于是派他前去,联络韩魏两家。

    张孟谈来到韩、魏两家,说明部署。

    这一夜,韩、魏两家,派人掘开汾水大堤。

    滚滚汾河水,冲入智瑶军营。

    军队顿时大乱,此时韩、赵、魏三家的士兵倾巢而动,智氏军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尽数被斩杀。

    而在如此混乱的情况下,纵然智瑶势力多么强大,滚滚河水之中,也隐没了他一生的光辉。

    等他回过神来,看到满地的尸体,知道大势已去。

    赵无恤前来,提起剑,斩杀智瑶。

    这场晋阳之战,就由此结束。

    但是,疑问远远没有结束。这个故事太反常了,反常到一个奇怪的地步。

    1、智瑶如此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两次劝谏,都没有听从。他有什么把握,韩、魏两家不反他?

    2、智果评价智瑶说他坏在骨子里,而智霄坏在表面。但是史料的记载明明是智瑶处处出风头,反而把自己陷入困境。那么这个评价是从哪里来的?

    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此事,运用了德才论的观点,这个观点的可靠性如何?

    4、智瑶干嘛不直接杀了韩、魏两家?

    那么我们从一个思维游戏说起。这个博弈是海盗分金币。

    5个海盗抢得100枚金币,他们按抽签的顺序依次提方案:首先由1号提出分配方案,然后所有5人表决(包括自己),超过半数同意方案才被通过,否则他将被扔入大海喂鲨鱼,依此类推。

    假设,这五个海盗是绝顶聪明,且尽量确保自身的利益。

    如果你是第一个海盗应该怎么提出方案才能让自己的收获最多的金币呢?

    我们来一层层剖析。

    1、假设只有两个海盗

    那么,只有两种可能

    其一、A分到100,B分到0

    其二、A分到0,B分到100

    那么,假设按照投票的原则,A海盗必然要死。

    因为,A分到一百枚金币,那么B肯定不愿意,就不会投赞成票。

    如果A决定0枚金币,B也不会愿意投赞成票。因为此时只有两个人,不可能出现半数以上的票。

    因此,A就必须死。

    2、假设有三个海盗A、B、C

    那么,A可以获得一百枚金币。

    为什么呢?

    因为三者都不愿意被杀死,那么A假如提出我要100枚金币。那么B会知道,假如A死了,那么下一个死的就是自己(回到了上面那个模型)。

    所以B一定会投赞成票,这样一来,A获得一百枚金币。

    3、假设有四个海盗A、B、C、D

    那么A可以获得98枚金币。

    为什么呢?

    此时,按照上面那个模型,假如A死了,那么B就可以得到一百枚金币。

    所以A必须放弃联合B,而去联合C、D。答应,给C和D、1枚金币。因为如果按照上面的那个3个人的模型,他们就一枚都得不到。因此,他们一定会答应。这样一来,A收到了98枚金币。

    4、假设有五个海盗A、B、C、D、E

    那么,A可以获得97枚金币。为什么呢?

    如果按照四个人的模型,B能够获得最高的金币数,也就是98枚。

    所以A不能联合B,而要去联合C、D、E。但是其中,由于他只要联合两个人就足够了。所以,他只要对这三个人的两个人,其中一人一枚,其中一人两枚,他们就可以同意他们的主张。

    所以,A可以获得97枚金币。

    好了,讲这个东西是为了什么呢?

    假如说,赵氏、韩氏、魏氏、智氏是这四个海盗。那么四者假如都是正常人,那么他们必然要获得最高利益,什么情况下是最符合情况的呢?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家灭智,谁是关键之处?是韩、魏两家。

    如果不是韩、魏两家反戈一击,就不会出现这种局面。

    问题在于,韩、魏两家干嘛要反水呢?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那个海盗模型,事实上,那两个海盗获得的利益不大,但是他们却心甘情愿去接受。因为相对于这个不大的利益而言,他们的性命更为重要。

    我们知道,在四家看来,未来的前景是不可预测的。也就是,四家不知道,未来还有没有争夺。

    此时,灭亡了赵氏,固然智瑶会给他们土地,但是晋国此时只有三家了。

    在韩、魏看来,智瑶必然下一个就是灭亡他们。

    所以,韩、魏两家必须选择势力较弱的一方。

    也就是,智氏和赵氏,谁弱,帮谁。

    这就是,韩、魏两家的最优解。

    所以,譬如说,一战以后,英国极力主张不去肢解德国,也是为了保持均势。

    因此,对于韩、魏两家,他们的希望就是,一家在太平间躺着,一家在手术台上痛苦的呻吟。

    因此,三家灭智,就是符合海盗分金币的四个海盗模型。

    A海盗,就是赵无恤。B海盗,就是智瑶。C海盗是韩虎。D海盗是魏驹。

    从表面看起来,A海盗最惨,他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B海盗最好,因为他是上一个模型的最优者。

    但是,到了四个人的模型,B海盗就成为最惨的一个人。

    因此,韩氏和魏氏本来希望两家自相残杀,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但是智氏的举动,却出乎两家的预料。

    智瑶竟然要用水淹的方式,不费一兵一卒,希望灭亡赵氏。这种举动,使得韩、魏两家惴惴不安。

    因此,逼着韩、魏采取联合赵氏的策略。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智瑶这一方,他的最优解是怎么样的呢?

    假设智瑶是个正常人,智瑶完全可以知道,韩、魏两家跟他是有利益冲突的。

    那么,智瑶用了如下手段,

    1、诱之以利。许诺土地

    2、威之以势。

    这一点,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有这些痕迹可以作证

    其一、韩、魏两家的当主是跟着智瑶一起攻打赵氏的。实际上,韩、魏两家就成为半人质状态。一旦两家有什么轻举妄动,那么两家的当主必然会被杀掉。

    其二、他是打着赵氏不臣的旗子,这一点也制约着韩、魏两家。

    但是问题在于,韩虎和魏驹非常清楚,假如智瑶攻灭赵氏,不仅自己身死国灭,而且整个家族都有可能灭亡。

    在这种情况下,韩、魏两家最终冒险答应赵氏,最终攻灭智瑶。

    另一方面,由于智瑶的布局,反而智瑶被困于这个布局之中。因为智瑶心中,这个布局,足以控制住韩、魏两家,并且几年下来,也麻痹了智瑶。

    智瑶就把心思全放到了攻灭赵氏,没想到两家会反攻他。

    那么智瑶干嘛不一不做二不休,把两家当主杀死不就完了。

    不行,因为两家当主一死,人质作用荡然无存,两家重新拥立新的族长。这样一来,就逼着两家和赵氏联合,所以智瑶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到了最后,智瑶就陷入一种困局之中,既不敢对韩、魏两家轻举妄动,最终只能不断笼络两家。但是越笼络,越使得两家离心离德。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既然韩、魏两家已经想好了帮助弱小的一方,那么干嘛不早点帮助赵氏呢?

    因为在初期,赵氏并不是很弱小,一直到了最后,晋阳城内易子而食,这才使得韩、魏两家心中确定了方案。其次,在赵氏几乎要投降的时候,他们才能获得最大利益。

    所以,在这场博弈之中,一种海盗分金币式的吊诡局面才上演上来。

    上面,我们阐述了智瑶为什么失败?

    并且,我们着重说明了,道德并不能作为智瑶失败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博弈环境的强弱问题。正是因为智瑶过于强大,使得韩、魏两家形成了不安全感。

    换言之,假如说,赵氏强过智氏,韩、魏两家也会毫不犹豫去帮助智瑶的。

    那么,我们阐述了智瑶失败的战术方面,下面我们必须强调,智瑶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个根本原因,不在于智瑶的道德,也不在于智瑶的手段。而在于一个目的。

    前面,我们运用了海盗分金币的模型,试图说明智瑶失败的原因。

    那么我们假想一下,海盗分金币之所以能够运转起来,他的动因是什么?

    动因在于,任何人都想要获得金币的最大利益。

    假设说,所有条件都满足,任何人都想要独吞金币。

    这个动因,才是智瑶失败的根本动因。

    假如说,100枚金币,五个人平分,那么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

    同样,在智瑶和赵无恤的对决之中,任何强大的一方,都想要谋求最大利益,那么最大利益是什么?就是独吞晋国。

    独吞晋国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就是弱小一方惴惴不安。

    韩、魏非常清楚,一旦智瑶或者赵无恤强大,四家变成三家,那么强大一方下一个目标就是我啊。

    所以,韩、魏为什么在围攻晋阳的时候,迟迟不肯帮助赵氏。目的也在于此。

    就是不断削弱你的势力,保持一个均势。这样一来,即使攻灭了智瑶,赵氏也没有办法打败韩、魏联合的联军。

    因此,韩、魏的政策,现在就非常明朗了,就是第三方的势力,必须和韩、魏联军的势力持平或者低于这个势力。

    假如说,智瑶假如能够清楚知道这个症结所在,他不进行独占活动,而是三分晋国,那么智瑶不可能死。即使,智瑶坏到骨子里。

    所以,我们也知道,独占晋国,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也就预示着,晋国不可能不分裂。

    那么问题来了,齐国田氏代齐,凭什么晋国不能不分裂?

    这是由于晋国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从晋国的地形看,晋国地形有这么几个特点

    1、大面积处于黄土高原,零星分布几块盆地,盆地也是人口的密集区。

    2、相较于中原平原地形,多山,相互独立

    3、进出通道,一条为向北通过大同盆地。其次出太原向东,直达石家庄

    这种地形,好处在于,中原国家很难攻进晋国国内,所以有很好的防守作用。类似于蜀地,进可攻,退可守。

    所以晋国的地形,在军事上,最好的战略方法,就是打游击战。因为山脉众多,如果不熟悉地形的人,进去就找不到北了。

    但是对于国家的统治是个危险。因为如果卿士在国内有封地,俨然是一个国中之国。要剿灭这些封地,由于地形优势,是很难攻入的。

    山东地区,土地平坦,本身就不适合封建。而山西,山形复杂,天然就是适合独立,割据。这地方很适合打游击。

    所以,在晋国这样地形,是绝对不能独占的。因为你无法完全控制住晋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智瑶不调整自己的策略,他就永远不可能逃脱海盗分金币的逻辑。只要能够“自废武功”,或者把土地大部分让渡给韩、魏,形成一个均势,智氏就很可能存活。战国时代,可能会出现一个智国。

    其实,在三家分晋之前,各国已经有过对于晋国朝政的预言。

    其中,最著名当属孙武子的预言。

    据说,吴王问孙子说:晋国六卿,谁先亡?

    孙子说:范、中行氏先亡。然后是智氏。接着是韩、魏两家。

    吴王说:你怎么知道啊?

    孙子说:范氏、中行氏的田亩是一百六十步一亩,再收百分之二十的赋税;韩、魏两家是二百步为一亩,也收百分之二十的赋税;而赵氏所管的田地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还不收赋税,这样农民的负担轻了,生活富了,管理人员少了,自然就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一来,赵氏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晋国必然归于赵氏也。

    也就是说,智氏、范氏、中行氏,造成封建贵族富有,而民众困苦。而赵氏,让利于民,能够归心于他。其次,赵氏进行了制度改革,积极选拔士,然后扩大了战争的兵员。从这个角度来说,赵氏的能力是很强的。

    最后,我们谈一下,德才论的观点。什么是德才论呢?

    这个观点,出自于《资治通鉴》司马光的评述。

    司马光认为,为什么智瑶失败呢?原因在于,智瑶才能高,而德行低。所以智瑶失败了。

    这个观点,是带有很浓重的儒家士大夫的气息。

    其实,按照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发现,德才论放在智瑶这个例子里,是不合适的。

    这里面的博弈环境,并不涉及道德问题。

    因为按照道德问题,赵无恤也未必好于智瑶。

    赵无恤当年诳骗代地国君,也没有体现出什么德行吧。

    相反,智瑶答应给韩、魏分地,他也不打算食言。

    那么,这样一笔,可能智瑶道德还要高于赵无恤。

    而且,智瑶被杀死以后,赵无恤非常愤恨智瑶,把智瑶的头割下来,涂上漆,当成酒器。

    这怎么说,也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干之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秦人的故事】113、晋阳之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cx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