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秦人的故事】97、艾陵之战

【老秦人的故事】97、艾陵之战

作者: 枫离秋 | 来源:发表于2018-09-21 21:07 被阅读67次

    上面说道,吴国第一次伐齐,吴国水军还没到临淄就夭折了。据《吴越春秋》记载,当时齐国还派遣大夫来跟夫差说:

    齐孤立于国,仓库空虚,民人离散。齐以吴为强辅,今未往告急而吴见伐,请伏国人于郊,不敢陈战争之辞,惟吴哀齐之不滥也

    说:齐国人内部空虚,齐国人把吴国作为依靠的资本,结果吴国却来打我们,这哪里说理去?

    这段描写,确实是一个很奇怪的描述。向敌人示弱就能使得吴国退步吗?

    如果齐国真的想要让吴国退兵,一个合理的策略是结交好鲁国,这样才能让吴国有所忌惮。

    反正,第一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年,公元前484年,吴国二次北伐。

    此时,越王勾践听说这件事情,和往常一样,充当夫差的啦啦队,带了大量的珍宝和部署来见吴王。特别是贿赂伯嚭。于是,伯嚭一个劲说越国好话。

    此时,伍子胥又发出不好的声音,说:越国是包藏祸心,是诱使我们攻打齐国,然后使得吴国衰弱,大王莫不如先去攻打越国,否则追悔莫及啊。

    但是,夫差自然置之不理。这一点也不知道伍子胥为什么一个劲看越国不爽,实际上夫差打齐国,和越国几乎没有关系。

    因为夫差自己有图王称霸的野心,当然这一点和越国所使出的九术有没有关系,这就很难说了。

    伍子胥看到夫差不纳忠言,很郁闷。

    夫差反而派遣他出使齐国,通知两国交战的时间。

    这个时候,伍子胥做了一件事情,他对自己儿子说:我屡次劝谏君上,君上置之不理,现在我看吴国必不长久,你和吴国一起灭亡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你去齐国去。

    同年,鲁哀公会合夫差攻打齐国。

    五月,占领博地,接着进军到赢地。

    两军于是对峙于此地,吴国这边

    中军从王,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

    齐国这边

    齐国书将中军,高无平将上军,宗楼将下军

    这一战,真可谓是你死我活的战争。齐国这边带着亡国的威胁参加此战。

    当时田乞的弟弟陈书也参加了这场战争,田乞对他说:奋勇杀敌,如果死了,也算是为了我们家族夺权奠定基础

    陈书说:这一次,我只听得见向前进的鼓声,听不见鸣金收兵的号令。

    而齐国大夫宗子阳与闾丘明两个人,互相勉励。

    大夫公孙夏看到这两个人说:此战他们必死

    公孙夏让部下唱《虞殡》。一看这歌名就知道,这能是好歌吗?这是葬礼进行曲啊。

    陈逆命令部下嘴中含玉,代表有去无归,马革裹尸之意。

    大夫公孙挥对部下说:此战关系到齐国的生死存亡,望诸君努力。每个人带着八尺长的绳子,战争之中,给我好好收拾吴国人的脑袋。

    还有大夫东郭书,他是第三次参加战斗。

    战前说:古人说,三战必死,我已经参加三次,我就没打算活的回去。

    于是命人把琴交给知音弦多,说:我再也见不到您了。

    说罢,潸然泪下。

    可以说,整个春秋史,可能只有这一回,《左传》如此描述战前每个人的心态。

    两军对峙于艾陵,在此地展开战斗。

    虽然战前壮怀激烈,但是历史没有给齐国机会。对于这场仗,《左传》寥寥数语

    甲戌,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巢,王卒助之,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

    一共就一句话,大致场景就是,两军交战,齐国中军击败吴国上军,但是此时吴国精锐部队赶到,击溃齐国军队。而吴国右军击溃齐国上军。

    这场仗就如此莫名其妙地结束了,齐国大败亏输,为吴国称霸奠定了基础。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左传》特别有意思地,在后面加了一段鲁国人的表现。

    作为吴国盟友的鲁国人,表现如何呢?

    战前,夫差把叔孙州仇喊过来,问:你担任什么职务?

    叔孙说:我听司马的号令。

    夫差就赐给他甲革和剑,说:好好努力,不要辱没了你们国君的命令。

    意思就是奋勇杀敌。

    叔孙当然不希望为了吴国玩命了,就哆哆嗦嗦地收下了兵器。

    子贡在旁边赶紧圆场,上前,说道:州仇接受皮甲,跟随君王,并且叩谢。

    子贡只是接受了皮甲,没有接受剑,就暗示他不想卖命。

    夫差看到也觉得好笑,就让他们下去了。

    夫差大胜齐国以后,派了一个人对齐国说:寡人不是来屠戮齐国百姓,只是为了和齐国友好,于是带着不多的兵士,现在贵国却召集这么多士兵来攻打我们吴国,如果不是因为上天认为齐国无罪,怎么会让吴国获得胜利呢?

    这就属于赢者通吃,反而倒打一耙了。

    上面说,伍子胥把儿子留在齐国,由鲍氏抚养。

    而夫差听说此事以后,大怒。换谁,谁都大怒。因为你的意思就是说,吴国完了吗?不然干嘛把儿子送出去呢?

    并且据说,伯嚭向夫差进谗言,说:伍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上一次,大王伐齐,伍子胥就一个劲唱衰吴国,现在大王凯旋而归,伍子胥却心怀不满。这次,伍子胥同样如此,以表示自己的有先见之明。为臣害怕伍子胥的言论导致国内不稳,而且他擅自把儿子托付给齐国人,这不是里通外国吗?作为人臣,在内不得意在所难免,但是这么着也不能和敌国相互通气啊,他仗着先王所宠信,而常常怨恨大王,请大王善加考虑。

    夫差说:其实寡人也早就怀疑他了。

    于是夫差就赐伍子胥剑,自己了断吧。

    伍子胥说:好,我死之后,希望在我坟头上种下梓树,然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国人攻破吴国。

    这个梓树干嘛的呢?是做棺材的原料,意思就是这块木头刚好给夫差做棺木。

    夫差极为愤怒,把伍子胥的尸体放到皮革口袋里,投入长江。

    吴国人不忍,建祠世代纪念他。传说端午节就是纪念伍子胥。

    那么问题来了,伍子胥何以落到如斯境地呢?

    有人认为,吴王夫差为人残暴,所以导致伍子胥最终的命运。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如果吴王夫差为人残暴,那么他干嘛不把勾践杀死,为什么要放了勾践。一个人对敌人仁慈,对自己团队的人残暴,这怎么说也说不过去吧。

    那么伍子胥为什么死呢?很简单,因为伍子胥的人格造就了他的悲剧。

    什么是悲剧?一个英雄人物,明知命运如何,却敢于和命运搏斗,最终敌不过命运。这就是悲剧。

    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歌德)

    那么伍子胥是不是这种人。

    伍子胥有没有可能不死?还是有可能的,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他自己回到了吴国。实际上他可以不回到吴国。

    伍子胥绝不是愚忠之人,否则他干嘛当年兴吴而灭楚呢?但是伍子胥感念吴王阖闾的恩德。

    没有吴王阖闾,就没有伍子胥复仇成功之事。

    吴王阖闾临死之前,把夫差托孤给伍子胥,伍子胥接受了。这对伍子胥当然是个绑架,因为你不知道夫差未来怎么样。

    所以他一再劝谏,作为臣子他不可能不知道如此反复地劝谏,一定会使得夫差更加讨厌伍子胥。但是为什么伍子胥还要如此行事呢?因为他必须完成对吴王阖闾的承诺。

    所以,他在把儿子托孤给齐国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此次非死不可了。他回国那一刻和当年出走楚国那一刻的心情或许不一样。但是那种悲凉感是一致的。

    最终他选择了以死亡威逼夫差听从他的意见。这就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事实上他可以选择不死。这就是伍子胥作为春秋晚期一个悲剧人物,他攻破楚国,鞭打楚平王(坟)是第一悲,正如《史记》说

    非大丈夫孰能至此

    而第二悲,就悲在他最终的结局,明知死亡而死亡,甚至妄想和命运相抗衡,最终被命运无情地撕碎,把伍子胥这个人的人生达到了一个高潮状态。

    几乎所有悲剧人物都是如此。岳飞,项羽,普罗米修斯等等。

    最后我们以贝多芬著名的《命运》来祭奠这位伟大的人吧。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命运交响曲)(Cover: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 土星皇家交响乐团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music.163.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秦人的故事】97、艾陵之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wz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