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假期第5天,早上是因为跟老公呕气,想要隔离两个人的情绪,我开始了自己静下心来看书。
看的是黄启团老师的《亲密关系》电子版。看了前面1章,大概讲的意思是婚姻的不幸,是错把需求当作爱。这个观点,我觉得是非常认可的。
托尔斯泰说: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不幸,幸福的婚姻都是大抵相同的。而团长说这句话反过来,也适用:“不幸的婚姻都大抵相同,幸福的婚姻各有各的幸福。”
不幸婚姻底层相同的是:错把需求当成了爱; 而幸福婚姻相同的是:彼此心里有爱,都愿意付出和成全对方。启团老师在书里也对什么是爱作出了解释。爱是内心充满后的溢出,是你很想为某人付出一切的那种感觉。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只有当你找到了那位你愿意心甘情愿给予的人,希望他活得幸福时,那才是真爱。爱,是一种无条件的付出,是一个人心灵富足之后的表现。
开篇了解到了这个观念,让我有了一个深刻的启发。对于亲密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第二个收获是:我发现我更喜欢的是总结性的言论。过程叨叨叨的,嗯,我在听,也只是听了而已,一旦有了总结性发言,
比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原生家庭的烙印是如此无声无息,又如此地刻骨铭心,它在我们呼吸过的空气、咀嚼过的饭食中,在言语之前,在行动之先。
那些耳濡目染的说话方式、行为模式,早在我们有意识之前就浸入到了骨髓之中,一经触发,立刻复现。
如果你不去看见这些影响你一生的模式,你将一生都在渴求满足童年未满足的需求的路上,这就是“错把需求当成爱”的悲剧。
看见童年模式,避免“错把需求当成爱”的悲剧,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话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