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她发朋友圈:
本来是为了带家人一起锻炼,结果是一厢情愿,都不愿出来,我只好自己出来走走了[偷笑]散步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希望能坚持。
2015年11月21日
08:24他点赞。
10:24她发朋友圈:
智慧来自对自我的觉察,当觉察发生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驾驭情绪,修改已经被反复伤害的行为模式,让那些因由伤害而发展的渐渐恶性循环的创伤本能慢慢融化为更有效率更自我滋养的生命的体验。
当我们可以自我觉察、自我安抚和自我支持以后,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主体和外界交流了。所谓一个主体就是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选择,和有自己的力量,以及有自己的弹性的成人,我们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好的资源,通过理解自我,理解他人以及理解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来营造更好的双赢的合作。
因为我们可以自我负责,所以不会成为他人的吸血鬼;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边界,所以我们不会被他人剥削和利用;因为我们可以与他人交换能量,所以,我们可以拥有更滋养的关系,而可以拥有更强有力和温润的生活。
把修行带进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持续在自我的河流中涤荡。
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摆脱过去生命信条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我。
改善内在的三观,
开始用不同寻常的视角和行为探索世界。
改变内在的情绪和外在人际关系,
满足你本质的需要。
对人生的终极问题有深刻的体会,
可以谋取人生大局观。
为无所归依的内心的孤独和寒冷找到温暖支持的空间。
体验内在和外在的连接,
学习滋养性的生命怎样展开。
(转)
他没有回应。
2015年11月23日
09:29她转发文章《闫红:美人先要学会和自己恋爱》。
他没有回应。
10:01她转发文章《悦读丨衰老不过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并配表情:[强]
文章主要内容:
在岁月面前,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将一个人的心理时钟倒拨20年,有可能吗?在这里,心理学将为我们发现这种“可能”。
返老还童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教授今年69岁,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哈佛著名心理学家,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她是哈佛医学院的老年医学部门成员之一。曾获古根汉艺术基金奖,美国心理学会公共心理学杰出贡献等多项大奖。
“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她说,“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关于衰老的很多思维定式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人老了,记忆一定会衰退吗?
脑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脑活跃程度与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区别。他们在短期记忆力、抽象推理能力以及信息处理速度等方面的能力都不应差于年轻人。那么,到底是什么抑制了他们真实的潜能?
根据朗格教授的分析,这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年轻的时候,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老。与此同时,我们固执而轻率地认定衰老和能力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某天早上我们醒来,惊恐地发现自己已步入老年,这种思维定式往往极具杀伤力。当我们发现自己记性越来越差时,最现成的解释似乎就是——我们老了,而很少再去寻找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也许是我们失去了记忆的动机和意图?
事实上,很多心理实验都证实,一个人衰老的速度与环境暗示很有关系。与一个比自己年轻的人结婚,往往长寿;相反,与一个比自己年老的人结婚,往往短寿。社会经常规定了,什么样的年龄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否则就是为老不尊。因此一个经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显老,因为制服没有老少之分,没有年龄暗示。
“如果我们不是将‘变老’看成是一种时间的遗失,一条单向的下坡路,而是一个时间的过程,一种自然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年老的许多好处。”
在20多年前的一个养老院的实验中,她发现,当一个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权时,比如他能决定在哪里招待客人,玩什么娱乐节目,自己照顾房间里的植物,他会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顾的老人更加快乐,更爱社交,记性更好,而且活得更久。
有人问朗格教授,是否想过让自己回到30年前?
她笑着说:“如果你是一个懂得专注力的人,年龄从来不是问题。无论你20岁,30岁,或者60岁,你都是在体验当下,你在自己的时间里加入生命的体验。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他没有回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