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方岳诗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
由此可见,不如意是人生常事,不如意事多多,如意者稀少。
尽管不如意多多,但大多埋藏心中,能向人吐露的可说了了无几,大多选择默默地承受,这就是现实的人生。
不如意是每一个人业力决定的,然业力之源,源于“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能改变自身业力的,唯有自己的心。
所以然者,“应观法界性,一切由心造也。”
心中善恶、好坏一念所产生的念力,与业力息息相关:善念生善力,化除或减缓业力;恶念生恶力,推波助澜,强化业力。善恶、好坏念力与业力的的总和,决定如意与不如意发生与否,以及迟速轻重。
人如何随顺业力的推动而避免或控制不如意发生的频率与程度,却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方法,离不开佛法,离不开世出世间法,离不开真俗二谛,离不开念佛。
第一,“不计较”是得世间如意法。
“不计较”,是净土宗俗谛的内涵。
《净土宗教章》(十六、宗风二——俗谛)言:
“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不计较”这三字,可以说是化解万事纷争、得心如意的秘诀。
“计较”,可引发无量的纷争摩擦;
“计较”,可招来无量不如意的事;
“计较”,梗在心里,轻则不舒服、难受,重则蕴久生病,乃至争斗丧命。
所以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常常是计较惹的祸。
计较与不计较,计较之大小轻重,全在这颗心。
计较心生,心常不如意;
计较心小,得心小不如意;
计较心大,得心大不如意。
不计较心生,心常得如意;
不计较心小,得心小如意;
不计较心大,得心大如意。
谁计较,谁心量小,谁就不如意。
谁不计较,谁心量大,谁就如意,乃至大如意。
“不计较”,虽不能化解一切,但足以化解大部,乃至由大化小,臻于无损、无大碍。
人遇事逢缘,若能做到心不计较,亦不住心,即刻出现转机,事态转而化小,乃至消于无形;心态转瞬雨过天晴,烟消云散,一片晴朗。
应知:天下再稀有的药,只要有心也能买到,但只有一种药,纵然再有心也无法买到,那就是“后悔药”!
所以人的这颗心,遇到各种人事缘,一定要保持冷静、清醒、理智、不动乱,千万不要冲动,“不计较”三个字绕耳盈心,口中默念不计较、不计较……,千万不要因为计较弄得遍体鳞伤后,发生不可挽回的种种事情后,再心生后悔,已经悔之晚矣!
计较的根源,源于人贪嗔痴慢疑的这颗无明心,人本是贪嗔痴心的奴役,很难做到心毫不计较,这是事实。
人诚然做不到完全不计较,倘若遇事逢缘能把握尺度,或做到多分,至少不会僭越无制,超越规则、底线。
人虽不可能熄灭贪嗔痴慢疑的心,但能削弱这颗心的强度,使身心柔软下来,便可趣向不计较。
如何削弱贪嗔痴慢疑心的强度、烈度呢?
必须依照净土宗宗风俗谛修这颗心。
“不计较”三个字,说很容易,做到很不容易。
以法为镜,不仅可以照衣冠,且可内观修心。
《华严经》言:“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慈悲喜舍又称四无量心,因众生而起,众生无量。
慈,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悲,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喜,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
舍,于诸众生远离贪嗔痴,心住平等舍。
憨山大师所著《醒世咏》言:“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佛遗教经》告诫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所以“忍”,是需要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养深积厚,而酝酿成的涵养。
慧净上人教言:“当我们起了无明的时候,想到这句话,当下无明的心就会比较清明。
柔和忍辱,或者谦顺谦卑,对一个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一个学佛者,《易经》说:「谦受益,满招损。」又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一个谦虚的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天地鬼神都要加福给他。所以,谦虚的人有福了,天地鬼神都会怜惜他,让他趋吉避凶、遇难呈祥。
尤其是谦虚的人容易信受弥陀的救度,获得「现当二益」。”
所以,要以柔和、忍辱、慈悲、喜舍来久久熏修、培养自己的心。
柔和忍辱,慈悲喜舍,作为贪嗔痴的凡夫,实难完全做到,但“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能做一分即受益一分,能做五分即受益五分,随分增益,受益多多。
柔和忍辱,慈悲喜舍, 用宗风俗谛的话来对照修心:
心中常思:
“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爱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扪心常问:
“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心中常念: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心中常鸣:
“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柔和忍辱慈悲喜舍中,贯穿于宗风俗谛中,当以念佛真谛统领之、贯穿之、主宰之,实现真俗圆融。
柔和忍辱慈悲喜舍,宗风真俗二谛,常绕心头,常住心间,久久熏修,心中感恩心生焉,慈悲心生焉,喜舍心生焉,谦卑心生焉,柔和心生焉,忍辱心生焉,自觉愚恶过于他人心生焉。安于此心,遇事逢缘,起心动念,心才会柔和,心才会谦卑,心才会怜悯,心才会不憍慢,心才会平淡无妄,心才会“慈念众生,加厚于人”,心才会不与人计较。
所以不计较的心,是众心合和所成;不计较的事,是众心集合所作。
第二,念佛是得世出世间究竟如意法。
念佛者,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
常念佛者,蒙佛光触照而身心柔软矣。
身心柔软,但靠凡夫自力熏修,慢而有限,且反复无常,唯有靠佛力加持,方可深远,终达究竟。
阿弥陀佛第三十三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就是阿弥陀佛的“触光柔软愿”。
“蒙我光明触其身者”是阿弥陀佛什么光?
《无量寿经》言:
“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众生顺彼佛愿,乃至十念——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蒙阿弥陀佛光明触照。
无量寿佛,号十二光佛,众生念是佛,自蒙佛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无碍光……光光触照,贪嗔痴三垢无碍,心自得清净、智慧、欢喜,自得身心柔软,自得善心生焉。
所以念佛是靠“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持心,是靠阿弥陀佛光明触照令身心柔软,这就是藉佛力以修心,藉真谛以行俗谛,这是从根本上实现身意柔软的真如实相法,并且这种身意柔软,不是矫揉造作,是从本心发出的,是故“善心生焉”。斯善心生发,流出慈悲,流出谦卑,流出怜悯,流出感恩,有如是心生,自然不与众生计较,或计较少分,或心中有分寸,不妄作,不打破底线。
又,昙鸾大师讲:“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譬如净摩尼宝珠,投之贪嗔痴的浊心水中,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当下身意柔软,寿终之后即得往生。
明白了这个道理,念念称名,佛光触照,身意柔软,善心生焉,罪灭心净,心量广大,对弥陀恭敬信顺,对自己谦卑柔和,对他人恩慈体贴、不计较。
善导大师讲: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所以念佛最究竟,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归命弥陀,念念命成佛命,念念心成佛心,念念行成佛行,念念决定往生,“一入弥陀安乐国,即得不退证无生”,“一到弥陀安养国,毕竟逍遥即涅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与众生结下不解之缘,永无计较矣!
所以念佛是世出世间法第一如意妙法,念佛是得世出世间如意的第一秘诀,念佛于现世间得如意——如意解脱,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得究竟大如意——如意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