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单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生活?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生活?

作者: 茫然的蒲公英 | 来源:发表于2017-10-21 16:38 被阅读22次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生活?

    ——读梁漱溟《人生的三路向》

    文/徐淑红

    “他毕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翻开书,就看到封二介绍中这段话。

    18岁开始为生与死及生命意义问题缠绕时,多看西方哲学书和文,似从没想过到中国传统学说中去寻找答案,虽学生时囫囵吞枣读过一本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留下了“中国哲学讲究‘内求’,西方哲学讲究‘外求’”的粗浅印象,但仍觉中国哲学太现实,很少思考生命本身。

    因此看到这个介绍,对“新儒学”并无多大兴趣的我,甚至之前对梁的印象只有模糊的乡村建设运动,对这本书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把人生态度概括为三种——逐求、厌离、郑重,对应的分别是“世俗的路,宗教的路,道德的路”。

    但其实他的论述也并无特别之处,他提倡的“郑重”或者说“道德的路”即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得很多的“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不过因他自己曾在这三方面都有过深切的思想求索经历,语言虽有些文白相杂,却平实通达,无一点卖弄,读来很是贴心。

    尤其是宗教方面。先生自己就曾转入其中有近十年,有深切体会。

    他的分析也是迷人的,从切身说起,从远古说起,对比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对比中国与印度思想的不同,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他说“所谓宗教,都是以超绝于知识的事物,谋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的”,宗教固然是种心理安慰,它的产生也是缘于人类知识的贫乏,但它却有永远存在的必要,因为人类永远有出世的情志需要,宇宙即无常,无常是永远的,所以出世也是永远的。

    读完后,对于“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仍觉模糊。

    放了段时间后重读了一遍。

    重读后仍感很有兴味。初读感觉生涩的“道德之真”部分也变得亲切起来。

    年少时所受教育把奉献和集体主义看得很重,与后来接受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常有冲突而生困惑。

    看到先生言:“道德是什么?即是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也是我的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生命的和谐。”有豁然开朗之感,道德原本就与追求自我的发展完善是一体,它不是格外的,与生命本身息息相关。

    在具体实践上,述之较多,但主从两方面言及,一是个体一面“自觉向上,以身从心”,二是社会一面“则在务尽伦理情谊(情义),可以‘尽伦’一词括之”。传统的曾被批判的伦理纲常也变得可亲可敬起来。

    重读时,注意到先生论述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必要还有另一个重要问题“众生的生活都是相残的”,近来自己对人类自身之间的相残都觉得无以解脱。

    故此,虽对宗教否定一切欲望从而否定人生持批判态度,但仍困惑,先生却又说:“道德属世间法,宗教则出世间法也。宗教之真唯一见于古印度早熟的佛教之内,将大行其道于共产主义社会末期,我之测度如此。”

    先生批评了胡适之关于“小”我与“大”我的人生观,认为这是大而无当且还是在向外求,人生的意义应该向内求,但他最后对学生提出殷切期盼时,也说“你们眼前的求学重在成己(内在成就),末后却要重在成物(外在贡献)。”

    他在批评向外求的人生态度时,明确指出“人生本无意义与价值。”他在谈到生命在创造时也说“这一趋向极明朗,但趋向只是趋向,不是目的。”

    我有点糊涂,转而终于明白其实先生思考的并不是“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而是“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生活?先生虽有自己的提倡,但他更指出每个人必须面对自己的内心,诚实作地答,而更重要的是“既答了就要行,觅着了路就要走,走路必须诚实。”

    我心里一动,想到自己在理想信念受到强烈冲击后的茫然,这有寻路本身的困惑,但其实自己缺的更是“答了就要行”的决心,以“不知道”和“茫然”来为自己的随波逐流——消极甚至走差路——找借口。

    “梁漱溟自认为是一个有思想,且本着自己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我终于明白封二介绍上这句话的份量,也终于明白,这其实正是先生在这本书里最想告诉我们的。

    个人简介:

    爱文字,喜读书,偶有所得,随手记下,有若干文字发表和获奖,著有散文随笔集《生活永远值得期待》,个人微信公众号:蒲公英的读书小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gi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