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自然"养出好孩子

作者: 山西优博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6-06-26 09:28 被阅读150次

    去朋友家做客吃午饭。朋友一边向我抱怨孩子不听话,一边拿着饭碗追赶着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

    “来,宝贝儿,吃一口……”——小家伙儿根本不理会。

    “就吃一口,吃完给你吃巧克力。”——孩子勉强抿了一小口。

    “快快快,叔叔在这儿呢,该笑话你了。”——他看了看我,我挤了个微笑。

    “快吃了,不吃待会儿没饭了啊!听见没?!“——下意识地回答了个”嗯“。

    “不吃拉倒!这孩子就是不听话!”把饭碗墩在桌上。——孩子呆站了片刻,继续玩儿玩具。


    下午时分,孩子可能是饿了,主动去找“朋友”要吃的……

    图片来自网络

    “饿了吧?让你不好好吃饭!每天都要这么追着喂!”……

    在一顿漫长的说教后,孩子换来了一些零食,看他表情明显还是不满意,于是又开始哼唧“我要吃巧克力,呜呜~”看没人理他,又躺在地下,加大音量。“朋友”看我一直在旁观,也许有些不好意思。“吃吃吃!你就吃这些巧克力吧!不好好吃饭!以后我再也不给你买了!”

    孩子眼见计划成功,也就不闹了,接过巧克力,乐呵呵地玩去了。

    朋友见我看的挺有兴致,自嘲地说:“想看,每天都演……”

    我忙解释,不是看笑话,而是让我想到了一些往事。


    可能是我天生胃口就比较好,从小到大基本在吃饭的问题上没有让家长太操心,不挑食、不厌食。于是,母亲在圈子里在给孩子喂饭的方面就有了发言权。到处炫耀自家的儿子多能吃。别人问起具体方法,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图片来自网络

    长时间的被询问会让人主动寻找答案,又或许是在哪个报纸上看到了一个观点——“孩子不吃饭,就饿到他吃为止”,找到理论支点的母亲,到处宣扬这个论点。可是似乎开始时还让人饶有兴趣地听,可是普遍反映都不太奏效。逐渐地,这个“专家”也就没人再咨询了。


    如今,已为人父的我,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和所见所闻,发现了母亲论点失灵的关键所在。

    母亲这位“专家”,没有正确地传授理论实施的具体方法,或者说受众群体没有真正理解该怎么落实。没有正确的方法,再完美的理论都可能造成错误的结局。

    据我分析,绝大多数听闻“孩子不吃饭就饿到他吃为止”这个观点的家长,将其视同法宝。可是,手拿法宝,却没看使用说明书。就像我朋友那样胡乱使用这个秘密武器。遇到孩子不吃饭,刚开始还是好言相劝,一旦无效便疾言厉色亮出“法宝”。在使用过程中,掺杂着对孩子的嘲讽、讥笑、侮辱(它们会以更隐蔽的方式体现)。然后,等待着孩子主动认输,继而达到自我权力实现的满足感。

    图片来自网络

    可是,事情往往没有这么顺利。孩子会迎难而上,用“绝食”宣示自己的主权!

    家长看着我行我素的孩子,怀疑“法宝”的效力。有的家长会无可奈何地等待下个“法宝”的出现;有的干脆放弃法宝,回归以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那些坚持不给孩子吃饭的家长,可能也会在随后孩子们的饥饿声中,在内心“不给孩子吃饭就不是好家长”的自责感中,放弃这个看似不人道的尝试。于是,又失败了……


    “孩子不吃饭,就饿到他吃为止”这句看起来恶狠狠的话,应该是一个误读。它的原理基于“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理论。它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这样:

    首先,提前向孩子讲清楚他的做法所产生的后果,针对“不吃饭”这件事,第一,他会饿,这个他肯定知道;第二,等到下一个吃饭的时间才有饭吃,这个他会去试探真假;其次,在事件进行过程中,不要向孩子施加外力改变孩子的做法,保持“事件”正常的进行。也就是说,不要强迫孩子去吃饭,心中更不可充满对“战胜”孩子的期待;最后,当孩子主动提出违反事先告知的后果时要严格履行你们的协议,不要因怜悯之心等原因使其功亏一篑。具体地说,在孩子饥饿,想要吃饭的时候,不要在非吃饭时间给予他任何食物。

    这三个步骤,“首先”是保障,“其次”是关键;“最后”是核心

    1、只有事先通知,孩子才知道家长将会以什么态度和措施面对他的行径。他在采取具体行为之前,潜意识才会受到这个方法的影响。后果的发生才是合情合理的。2、家长的态度是处理问题的关键。家长不应该秉持对孩子行为的任何主观期待,或者添加主观的评论。孩子在家长的压迫下做出的行为,只会被他们当做是屈从于家长的强势做出的选择。家长本身也要遵循事件的发展规律,比如,其他人都吃完饭的时候,就照常起来收拾,洗碗、擦桌子等等。3、最后的收尾工作是最难掌控的核心。尤其是孩子试探家长行为的真实度时,他们或许真的饿了,或许也知道了不吃饭的错误性。家长这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要么赶紧拿出吃的弥补刚才心灵的亏欠,要么边拿吃的边以胜利者的姿态说“你看,饿了吧?刚才让你吃你不吃。”等看似关心,实则讥讽的话语刺激孩子。因为那样只会让他们感受到屈辱,产生厌恶和报复心理。家长应该做的,只是顺其自然,让事情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条件下继续发展。平和地说“对不起,刚才说好的,只有吃饭时间才会有食物。”请注意,不要添加任何与之无关的评论

    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大好机会。一定要拉着孩子开始说教,告诉他吃饭的重要性等等等等诸多道理。如果那样,之前所有的做法,在孩子眼里只是一个事先预备好的陷阱。不给他吃饭更像是一个精心安排的圈套。当他掉进去的时候,家长围拢上来展开攻势。这样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说教还没开始,孩子就有了抵触的心理。如果对有抵触心理的孩子说教有效果,也就不用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方法了。

    也就是说,核心之所在,是保证孩子得到一个合情合理的事实。换个不太恰当的说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让孩子知道规则是什么,后果是什么,让他们逐渐学会分析事情的后果,并自愿地承担它。这不单单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分析评价的能力,更让他们拥有了承担责任的勇气

    (当然,请大家不要极端地看待这个方法。如果孩子有危及人身安全的尝试,一定要及时制止。但同样,希望家长以彼此尊重的方式对待孩子。)


    传统教育的误区之一是家长总希望展现自己的权威。如果自己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就要斥责孩子不尊重自己。然而,家长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孩子也拥有着同样的权力。他们是在选择自己的成长方式,何谈对他人的不尊重呢?客观地说,作为家长的我们,只是拥有告知其后果的责任,而无权替代他们做出选择。但是,拥有监护权的家长,期望孩子的人生更加美好,所以迫不及待地替他们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这也就成为家长和孩子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了解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家长,应该科学地处置这个难题。选择看似“自然”,实则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心甘情愿地体会到自己选择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会有怎样的结果。这才是帮助他们建立生存能力的正确方法。同样是积极有效的教育准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同样,如果“自然而然”地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做出正确的选择,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应该很“简单”,“自然”养出好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自然"养出好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go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