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638267/e912c93c952691b0.jpg)
世界的变化之快让深度的创造力和分析思维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技能,而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本领。所以,持续的自我教育是必要的。
而读书是自我提升和自我教育的捷径,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甚至未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38267/4dbb8e29beb694e1.jpg)
有一个阶段,因为儿子喜欢读历史类书籍,每天午饭的时候,我们一起看曾仕强讲《三国的智慧》,散步的时候也会讨论。
比较热的还有易中天教授讲三国等层出不穷,而多有受众。
历史故事的表述和记录是不变的,但是每个人的演绎都变得异常动人,就在于其独到的见识和解读。
很多历史书籍,因为原著的语言多为文言,孩子和现代人读起来觉得理解吃力,所以为布衣寻求了几种白话版本的,也顺便推荐给大家。
柏杨先生是台湾学者,因为一本《丑陋的中国人》而在八十年代被大陆熟知。
除了那本一时轰动的书,其实他在历史领域的对于几种经典的解读,还挺不错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38267/5bfc0bc86ba574b7.jpg)
比如这套《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不止翻译,还附带了讲评。
不管你是否认同,但是可做一家之言视之。
许多人在读文言不通的情况下读完这套,觉得过瘾。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38267/29bfc29910c08304.jpg)
还有这套《通鉴纪事本末》,虽说是编译,但是,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阐释,提炼,发展和延伸。准确的说,就像一种剪辑,让苦闷的叙述鲜活起来。
认知的轴心改变了以后,就有了视角和观点,产生新的阅读趣味。
但是,终究他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所以,还是遵循了原著的沉稳坚实,实事求是。
当然,如果有语言功底,对照着原著读,会更有自己的判断。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38267/4dfe758b2148ed57.jpg)
秦和隋都是比较短的王朝,但是,随后都出现了一个强的有活力的新王朝,汉唐。
有段时间,儿子不断追问我这个问题,问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算是一种规律吗?
记得当时我回答比较勉强,没有条理,只是表达了一下自己的当时的观点。但是,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徘徊。慢慢的,心里就浮现起这本书来。
这本就是寻求无论是一个王朝还是家族在短促的蓬勃,创业,兴家之后如何培养下一代接班人,以求长久兴旺的问题。
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瓶颈定律的概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38267/f60ba12eb1f8ff82.jpg)
说起通鉴,其实还有这样一套白话的《史记》给孩子读。
开始,我也试图让孩子直接读古文,但是文言版大多繁体竖版,读起来不能有流畅的故事性和趣味。
所以,读完《史记菁华录》后,就给他买了这个白话的版本。可以假期一翻。
对于孩子读书,我觉得能有读下去的热情并且有一定的思考最重要。通读一遍以后,如果再感兴趣,去读原著,难度就小了很多,估计就能体味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了。
学习和读书都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即使古人说的苦读,也是苦中作乐才能受的住那份苦,而心中由阅读带来的那一丝丝甜,才是最难忘怀的滋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