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时,那句“岁月从不败美人”火遍大江南北。董卿从主持《朗读者》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如今的《央视主持人大赛》评委,每一次出场都惊艳,每一次开口都经典。
李安说:“这世界上,唯一扛得住岁月摧残的就是才华。”
董卿让我们再次感受到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魅力所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才华一样需要言语的交流和沟通,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来。
如果说读书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更新我们的认知,那么,《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能够改变你的生活状态,真正拥有“岁月不败美人”。
1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运用“非暴力沟通”帮助过很多人。从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乱冲突,到改善学校秩序环境;从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冲突痛苦,到化解拯救身处痛苦抑郁多年的别人。
如果你认为“非暴力沟通”仅仅是运用在说话方面的技巧,那就将它局限了。“非暴力沟通”是作者从生活感悟中提取总结出的精华,作者将它加以梳理,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告诉人们,原来我们可以这样说话,可以这样相处,可以这样生活。
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元素,也可以说是四个步骤。
它们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这四个元素从字面意思理解,并不难懂。但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我们会出现理解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区分细微的差异,捕捉和建立自己的“非暴力”意识。
首先是,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比如:父亲是个好人,这是观察吗?不是,这是评论。观察是:在过去的25年里,每个月父亲都要把工资的十分之一捐给希望工程。
观察是陈述你所看到的画面,是客观存在;评论是说出你的想法,是主观认知。而“非暴力沟通”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表达观察。
其次是,区分感受和想法。
比如:我觉得你应该知道很多。这句话是感受吗?不是,这句话是想法,这里的“我觉得”实际上在表达一种“我认为”的意思。那么感受是什么呢?感受是:自己因为知道这些答案而感到高兴。
感受是一种身体的感觉,而不是头脑里的想法。而“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是学会感受,学会体会自己的感受,也学会觉察对方的感受。
接下来是了解需要和感受的关系。
比如,孩子因为考试没有考好而沮丧,你感受到他的沮丧和失落了吗?因为这种感受,你能看到孩子什么样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这是“非暴力沟通”中,关键的环节,因为有了感受,才能看见自己或者他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这份渴望叫需求。
最后是,请求和要求的差别。
比如:我想让你陪我坐一会儿。这是请求吗?不是,这是要求,要求是不容置疑的通知,要求是这句话需要对方无条件执行,而不是可以商量和选择。请求是:我想让你陪我坐一会儿,可以吗?提出自己的需要,把选择权交给对方。在“非暴力沟通”中,最后一步是学会平和看待请求。
“非暴力沟通”看似很复杂,其实在一句话中,只要这四个元素都涉及到,不用太注意前后顺序,怎么说都是可以的,都能充分达到“非暴力沟通”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