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本是中国人最为感情复杂的邻居,它与英国俄国都不一样,它没有自己强大的原生文明,只能向外部学习,早期向中国学习,后来又向西方学习,学习者的位置让日本始终有一种精神的焦虑感,因为总得仰视别人,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日本想方设法克服这种焦虑感,寻找自己的精神独立性。
1.2、它为此尝试过两种办法,第一是为了克服中国对自己的精神压制,开始追随西方脱亚入欧,但这样一来又陷入了西方对自己的精神压制。第二个办法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转回头寻找大东亚主义和西方的白人相对抗。日本的这些努力,都因为自己的国家规模不够大,注定会失败,而在这些努力的过程中,日本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1、中国近代以前,日本一直处在对中国的精神焦虑之中。中日第一次大战是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盛唐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把日本彻底打服了。日本认定大唐是最高端的文化,随即大规模派遣遣唐使到唐朝来,学习各种制度和文化,把日本按唐朝的样子进行改造。
2.2、比如作为日本首都1000多年的京都,是仿照大唐的洛阳城建设的。方方正正的城市,正中间南北向的一条大道叫朱雀大道,把城市分为两半,西半边叫长安城,东半边叫洛阳城,诸侯们到首都朝觐天皇叫“上洛”,就是上洛阳去。现在京都的门牌还写着洛南多少号洛北多少号,京都的旅游大巴还是叫洛巴士。到了这个份上日本还觉得不行,毕竟是个山寨版,中原那边才叫中华,日本这边显然是夷狄。当时有日本人为此事痛苦万分,以致痛哭流涕。
3.1、明朝灭亡后,满清入主中原,日本发现了一个克服中国精神压制的机会,他们发展出一个说法叫“华夷变态论”,什么意思呢?儒家非常讲究中华和夷狄区分,认为这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而中原帝国自称中华,把日本贬为夷狄。大明被大清这个真正的夷狄所统治推翻,所以不再是“中华”了,日本这边保留着最精粹的儒家文化,这才是真正的“中华”,而中原帝国是夷狄了,这种华夷变态的说法在朝鲜和越南也都有。
3.2、日本这套说法并没有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华夷变态的反倒在某种意义上放大了他们的精神焦虑,因为华夷变态论永远是用儒家秩序观来解释日本和中原的身份,要想真正自称中华,就得入主中原,天天在海岛上叫嚣华夷变态论,只是纯属意淫。日本感受到了这个困境,但完全没有办法。
4.1、200多年后西方人的到来,让日本人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可能性。西方人把大清和日本都揍了几顿之后,看上去像是更高级的文明,何况大清也开始推行洋务要向西方学习。日本如果能够比大清更快更好的学习西方,就意味日本比大清更快更好的踏上了文明之路。那就能够俯视中国了,这一千多年来一直仰视中国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4.2、日本转型之路比大清顺畅得多,因为它基本是单一民族,国土相对狭小,问题简单,政策容易聚焦,不像大清有汉满蒙回藏各个族群需要平衡,有各种需要考虑,政策太难聚焦。最终的结果,日本转型很快,终于通过甲午战争打败了大清,一下子掀翻了一千多年的东亚秩序,十年后又一举打败了俄国,正式加入了列强的队伍,日本彻底扬眉吐气了。
4.3、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大量翻译了西方的著作,深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中国被日本打败后,不得不低下头来开始向日本学习,并通过日本翻译的西方著作来学习西方。例如有大量的现代中文词汇,都是从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借用过来的,而这些词汇最初被译成汉字,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的工作。比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政府干部方针政策等等词汇都是从日语中借鉴的。
日本成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日日本有些思想家骄傲的说:我们曾经从中国汲取文化千年之久,受益甚多,现在也该反过来向中国输出些东西了。
5.1、“大东亚主义”的兴起。打败中国打败俄国,但日本马上就发现落入了西方人的精神压制之中。特别一战中打败俄国,算是战胜国了,它认为能成为完全的文明国家,能与西方平起平坐。可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日本又被深深的伤害了。和会上讨论成立一个国际联盟,作为全世界最高政治机构。日本拿出一个提案,要把“种族平等”加入到国联的章程里,(这个提案当时中国也坚决支持)但西方列强根本不理,直接拒绝了。这让日本在中国和俄国身上获得的一点优越感,一下子被打得粉碎。
5.2、它认为西方声称的自由平等的国际法秩序,只不过是白人用来压迫有色人种的工具而已。按照这套玩法,有色人种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尊严。日本由此就埋下了要和西方一决高下的野心,由此它要动员起更大的资源。它重新定义和西方人的战争将不是日本和西方人的战争,而是黄种人白种人之间的终极决战,通过一场战争来彻底推翻西方白人帝国对世界的统治。
5.3、如何把黄种人动员起来?日本必须用一种远超日本本土之上的理念,于是一种经常在电影里听到的概念浮现出来了:“大东亚主义”。这概念的文化内涵通过儒家理念找到了一个:“王道乐土”。“王道”一直是儒家所要追求的最理想统治方式。
5.4、实际上明治维新之后,即使表面上脱亚入欧,日本并未放弃儒家的理念。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时,大清在条约中要自称“中国”,日本坚决不同意。在它看来,大清本来是占据了中原的夷狄,现在又被打败,哪有资格称“中国”?这个事情显示了儒家理念是如何影响日本的潜意识的。它不认为那是一个国家的名字,而是一种文明水准的象征。在“大东亚主义”“大东亚共荣圈”的理念下,日本认为东亚的儒家秩序该由他来主导了。但从对“中国”这个概念的纠结上,他的内心里仍潜藏着中原正统性的焦虑。要想真正主导儒家文化,以及为了有效的把大东亚整合起来,必须征服中国。
6.1、日本文认为征服中国不会太困难,因为当年满洲就那么一点人,就能征服中原建立大清,日本当时的战斗力是满洲骑兵无法比拟的,当然能征服中国了。但他不知道逻辑已经变了,满清征服中原时统治者的血统不是问题,能否尊儒重道,社会富有活力,老百姓就可以默认统治的。20世纪已是个民族主义的时代,统治者的血统是核心问题,这说明日本永远不可能征服中国。日本没认识到民族主义时代所带来的变化,也忘记了自己的崛起正是通过民族主义的方案完成的。(?)日本统帅部甚至认为,中国不理解日本的雄心,居然跟英美站在一起抵抗日本人,这才是中国最可恨的地方。按照现代的政治逻辑,日本这种认识匪夷所思,只有理解了“大东亚”秩序的理念,才能明白为啥它侵略了中国,还要怪中国人的抵抗。
6.2、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才是历史上东亚世界的老大,日本算老几,还想整合整个东亚?虽然当时中国的国力不济,但中华帝国留下了很长的记忆,这让中国不会向日本低头认输。同时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土,也让中国有资本以空间换时间,慢慢的拖着日本。这让日本很麻烦,他的军队只能在侵略中国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根本不可能真正取胜,毕竟人口不够多,没办法真正统治这么大的领土。
6.3、日本的“大东亚”理念最终是要和白人大决战,日本是打算征服了中国再决战白人的,可现在被中国拖住了,资源都不够用了。要想获得资源就得征服南洋,可南洋是白人的殖民地,这就意味着得跟白人彻底的撕破脸。而且当时资源已经撑不下去了,于是日本下定决心,进攻了南洋,又偷袭了珍珠港,废掉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6.4、蒋介石这边听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长出了一口气,美国被拉下了水,他可以确信日本必败了。日本国内一些学者也是比较真诚的“大东亚主义”者,他们也长出了一口气,因为过去侵略中国怎么看都像欺负人,如果一直对中国下手日本就变成了跟白人帝国主义者一样的坏人了。跟美国人开战,意味着日本跟白人的终极大对决展开了,这样一场战争,将使侵略中国获得完全不同的意义。两边都长出一口气,但想的事情完全不一样,而日本的败局在这一刻就决定了,只能等二战之后寻找新的道路。
7、日本的国土面积和人口经济,放在欧洲都是个大国,但在东亚跟中国一比,怎么看都不是大国。这种国家规模,是没法获得精神自主性的,长期处在一种焦虑当中。甚至到了今天,如果中国不能恰当地理解日本的这种焦虑,并在国际制度中给出恰当的制度安排,中日关系仍然没办法真正好转。这是我们在理解日本的时候,一个至关重要的背景,要理解日本在近代历史上对中国的一系列深刻影响,也不能脱开这个背景。
201812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