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转型的内在动力在南洋,在外部对中国转型影响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是英国俄国和日本,他们是外部约束条件,理解这三个国家的政治行为,可真正理解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处境。
1.1、当时的英国除有着与其他列强并列竞争的国家性外,还有着独一无二的世界性,即超越于所有国家之上,主导着全球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特性。也就是当时的世界老大。例如当年拿破仑称霸欧洲大陆,发觉搞不定英国,于是宣布大陆封锁,要把英国封锁在欧洲大陆市场之外,但英国马上搞了个反封锁,把欧洲大陆封锁于全世界的市场之外,反而把法国给困死了。后来德国也试图做类似努力,也被英国用类似的方法打败。
1.2、近代以前,世界各国财富主要都是传统的农牧业和小规模的短途贸易,经济基本以本地市场为单位运行运作。近代以后,工商业开始成为重要的财富来源,长途贸易规模大,经济就以世界市场为单位运作。之前国家的税收和财政以本国经济为基础,到近代变成本国经济以世界市场为单位。这个市场的变化又不可能由任何一个国家所控制,那么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财政就不再能完全自主了,要受制于世界市场的波动。
1.3、没办法控制,就只能顺势而为,而世界市场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无法事先规划。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将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层面高度打通,外部世界有什么变化,都能迅速反馈,转化为内政层面的调整。比如世界市场是大海,国家就像小船,小船只有在大海上漂着,才能高低起伏都和世界市场同步适应大海,作出陆地上做不出来的事。大英帝国就有这个驾驭或者说适应大海的能力,后来继承它位置的美国也具有这种世界性的能力。
2.1、英国是大社会小政府,欧洲大陆国家通常是小社会大政府,这跟地理有关。任何国家近代以前都是大社会小政府,因为政府的能力还很弱。欧洲大陆国家都面临大陆威胁,有自保的要求,迟早会发展出强大的陆军。而军队不仅能用来御敌,还有能力对本国社会进行压制。所以欧洲大陆的国家近代以后形成小社会大政府,而英国是岛国,不需要强大的陆军,对社会也没有形成压制力,就一直保持大社会小政府的状态。这其中一个重要差别在于政治议题的发起者是政府还是社会?政府对社会是管理属性还是服务属性更强?
2.2、英国的政治议题是社会通过议员发动的,议员是社会的传声筒,社会中各种各样利益的博弈,多半会进入议会当中去辩论,争取把自己的诉求转化为国家政策和法律。地理大发现是英国最重要的社会变化,它开启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历程,但要清楚的是,这个海外殖民扩张主要是社会行为而不是国家行为。
2.3、一群群商人借地理大发现去海外冒险,寻找发财机会,比如东印度公司就是私人合伙公司。一般而言,这些人不会愿意国家插手自己海外利益,国家插手就要交保护费了,更愿意自己组织力量进行保护。只有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自力保护已经搞不定了,他们就会转向国家,要求其出面提供保护。国家是否会出面保护,就看能否在议会进行成功的游说,一旦游说成功,他们的海外利益就会被界定为国家利益,国家就派遣军队保护,否则就还是自生自灭。
3.1、游说不是花钱去贿赂议员们,而是在公共舆论中造势,雇用高水平的顾问和律师,帮自己把诉求表达为一套看上去很高大上的理念和提案。拿着这东西博取社会更大的支持,到议会游说。各种利益集团都会进行议会游说,他们的诉求经常会有各种冲突,谁花钱多谁就有机会游说成功。当然成功不会是胜者全得,而肯定是多方博弈妥协的结果,不过是会朝着花钱最多那一方有所偏重而已。
来议会游说的利益集团,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甚至还有纯粹的外国利益团体,也会雇人来游说。所有国内国外的各种考虑,都要在同一个场子里PK,内政与外交很自然就打通了。
3.2、强调三点:一是这些利益集团花钱游说,并不是行贿。二是不要看到利益集团就觉得他们会绑架社会,于是想要打击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内在人性,是人类社会的常态永远存在的,要打击的只会是不按规则行事的利益集团。第三利益集团根据自己在一线经济的感受对游说费用的调整,就会影响到国家政治政策的变化,这种决策方式对于世界市场的变化,能够非常敏感的进行反应。所以英国的内政外交就高度打通了。
3.3、所有政治决策是要保障国家利益,在英国这种决策逻辑下,国家利益不是被事先规划出来的,而是被动态的发现出来的。所以近代史上英国的国家利益是什么?其实问英国商人或其利益集团的利益是什么就知道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就是找到稳定的市场,扩大贸易规模,以及尽量少付出管理成本。
4.1、在英帝国扩张逻辑中就能发现这样的一系列特征。直到19世纪末以前,除了印度这个特例,英国在海外只要有可能就不占领土地,只占了一些重要的贸易和海上交通据点,如香港新加坡好望角直布罗陀。对其他地方是能不直接统治就不直接统治,而是扶持当地的统治者,条件是被扶持的统治者愿意向英国开放市场。这样对英国而言,贸易的好处都能得到,但是不用付出统治殖民地的成本。(不要以为征服殖民地是个赚钱的买卖,很多时候是赔钱的,统治的成本是很高的。)
4.2、研究大英帝国史的学界有个经典的说法:大英帝国包括正式帝国和非正式帝国两部分。正式帝国就是直接统治的地方,比如印度,但更大规模的是非正式帝国,就是加入了英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又用不着英国花钱去统治的地方。当时几乎整个非西方世界都在其中,而统治的成本却非常之低。
4.3、直到19世纪末期,其他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抢殖民地,英国才开始主动占领殖民地,其结果是英国正式帝国的规模扩大,非正式帝国的规模减小,统治成本上升,这也是进入20世纪之后,大英帝国统治世界越来越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5.1、综上可以理解,英国与大清进行了几次战争,却从来没想过要统治或灭亡中国,战争目的只不过是要让中国开放贸易。大清如果能够成为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又适度繁荣的帝国是最符合英国利益的。不稳定就没有稳定市场,不统一被列强瓜分,列强可能在其瓜分地盘上对英国关闭市场,太贫困没消费能力英国进入了也没啥用,而太富裕就可能变得很强大,又可以用政治手段对英国关闭市场。
5.2、要保证利益,英国就要帮大清进行内政层面的改革,免得大清统治太糟糕自己崩溃了。而且要让大清统治比较稳定,能成为英国在远东的一个合作者,这样还因为在远东还有俄国这支力量。英国需要大清成为在远东牵制俄国的力量,减轻俄国在欧洲向英国叫板的力度。所以即使大清自己做了蠢事,如同时向列强宣战引来八国联军入侵,战争结束后,英国也还是要竭力保住大清的统一,免得市场被别人瓜分了。晚清的内政改革和洋务运动的一系列努力,以及大清能始终保持统一,除了中国人自己努力之外,背后还有着英国的影子。当然英国并不是什么好心,其做的一系列事情都只是为了尽量符合它自身国家的利益而已。
2018120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