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旻彦
第一次看完《三国演义》是高考的前一天。因为觉得它是最难看的一本,所以放在最后看不完就算了。没想到越看越觉得有趣,我就赶在考试前全部看完了。第一次读毕竟是为了考试读得有些功利性质,这次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然在这里只是讲了国家局势的发展,但是实际上是包含的不仅仅是国家朝代的更替,更包含着事物与人的发展的周期性的规律。合,是中国各部共同利益的需要,而分,是技术上的问题。然而中国的问题是,中国实在太大了。这么大的一国家,是不可能有效的进行集权管理的。当一个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时候,就会因为它的“技术”不足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导致国家的衰败和分裂。文化因素是肯定的,如深入人心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统一天下或天下一统,更是很多政治家、学者的追求一生的抱负。国家分裂会必然导致战争,但是人心思安,大部分人是不喜欢动乱和战争的,因此,统一安定是人心所向。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被作者文学性的语言和描写重新塑造之后的人物,他常常率领着三四十万大军,天文地理无所不通,阴谋诡计无所不晓,人心幽幽他也看的清楚,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打败仗。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练兵家,同时也是千古贤相,外交战略内政一把抓的旷世之才,并不是像书中所展现出来的、类似于“神”或者“妖”一般的存在。作者罗贯中之所以这样写,一是因为这是一本小说需要用文学色彩强烈的语言刻画、描写人物;二是因为这样写出来得人物能够很容易的被大众读者所接受;三是因为这些细节内容在小说中无法全部展示。
诸葛亮和刘备《隆中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的世人。在隆中,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未来数年的发展版图。很多年后,刘备发现当年的规划居然都实现了,然而那个侃侃而谈的青年似乎并没有发挥全部的才能。在三国的后期,诸葛亮写下的千古名篇《出师表》中的忠心和悲悯感人至深,也是在后期为了刘备和刘禅,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诸葛亮发挥了他最大的才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朝杜甫的《蜀相》和南宋陆游的《书愤》等诸多名篇能够传诵至今,体现出不仅仅是有后世的学者文人对诸葛亮充满着崇敬之情,还体现出孔明先生在后世百姓的眼中充满了才气和名气。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完成自己心中的抱负,是因为刘备等人都能够欣赏并且爱惜他的才华。得到了“凤雏”、“卧龙”和赵云等忠臣的辅佐和帮助,刘备才能如此顺利的打下了自己江山。就算是大反派曹操也是欣赏郭嘉、徐庶、关羽等一众人才。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只有像刘备和曹操一样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伙伴,团结一致为了一个目标一起努力,才会有最后的胜利果实。书中的袁绍就是一个反面典型,不识身边的忠臣良将,为人傲慢,不能听取忠言和意见,最后成就了以少胜多的曹操的霸业。
书中作者描写刻画了一千多个人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无不各尽其态。即使是个仅仅出现一次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是令人感到惊奇和敬佩的地方。书中那些的主要人物通过一系列的故事,从很多的角度和方面展示该人物的复杂的个性。作者笔下的战争场面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令读者十分震惊。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地位不是徒有虚名的,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之后成就了现在的三国。这样的作品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而且每次阅读的时候心境不同,我们所看到的、体会到的将会是完全不一样的三国世界。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对于历史小说的看法,原来根据历史写出的小说也可以这样有趣、这样动人,令人无限想象、沉醉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