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人们的焦虑、恐慌就越强烈,像被2020年开局的“黑天鹅”击中焦虑神经的人就非常多。在无尽的焦虑与恐慌中很多人原先的步伐被打断了甚至是中断了,自我成长也便被打断了。
那么,如何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做到不焦虑、不恐慌,持续自我成长呢?
王可越博士的《创新化生存 如何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造的动力》就是非常适合找到这个答案的一本书。
王可越博士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国内设计思维创新资深导师。他在多项创新思维为主题的项目中获奖,也指导着联想、奥迪、平安保险等客户解决商业问题。相关专著有《设计思维创新导引》,并翻译书籍《创意风暴》等。
他的这本《创新化生存》围绕“用创新拓展自我”这一主题,给了读者一个包含反思、感受、洞察、创意、行动五个方面的创新工具包,指导读者如何实现自我的创变。
反思:不断反思自我,避免自我封闭,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
感受:要从真实的生活中观察、体验,开放感受。
洞察:洞察世界、理性分析,寻找问题的突破点。
创意:打开想象力,进行无限创意。
行动:放下焦虑,在行动中验证并改进。
这个创新工具包的核心在于:以解决自我成长中的问题为目的,以富有探索、乐观、主动的态度进行尝试和行动。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只有那些善于总结、反思并持续行动的人,才能适应不确定性的环境,才能更好地自我成长。
接下来,我从自我“赋能”、善用问题提升认知、通过行动对抗焦虑三个方面分享如何在不确定的的环境中持续自我成长。
一、自我“赋能”
当我们焦虑时,自然是无法静心工作或者学习的。这时候我们一般会认为是自己情绪管理做的不好。这样想也没错,但真正的根源不在这。
真正的根源是缺乏内驱动力。
《创新化生存》中指出:“要想实现创新化生存,我们需要为自己赋能,从外部驱动变为内部驱动。”
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让外在的奖励或者惩罚驱动我们,而应该赋予我们自身价值,自我领导,自我驱动。
《创新化生存》中王可越博士讲到了他们团队推出的“D Sailar扬帆创玩营”的夏令营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7-11岁的30名学生被分成四组。活动时间一共有6天。在这6天的活动中,各组的任务目标是:要学习驾驶帆船,还要能够用矿泉水瓶和木料瓶自己制作一艘帆船,还得能让所有团队成员都能现在船上。
看起来这是个难度很大的活动。但孩子们热情尝试,最终竟然造出了4艘能出航的帆船。
这个活动的过程提供给了学生们自我探索的学习情境,学生们可以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价值,并能建立起自信。这个活动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赋能的过程。
虽然这是一个外部赋能的例子,但它给我们自身带来的启发却是深刻的:只有自我赋能,自我驱动,才能有超越自身的渴望,才能成为主动去行动的人,最终才能带来自我创变。
从2月初高三毕业班孩子们开始网课以来,我收到很多学生的焦虑信息。他们焦虑的共同原因是:在家自律性太差,没有老师的督促,学习效率太低。眼看着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他们越焦虑越无法静心学习。
我便用自我赋能这个方法去鼓励他们,放下焦虑,想想自己的梦想。越是环境变化,越要自我驱动。只有自我驱动才能实现长久自律。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孩子们的焦虑声音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够按照我们的复习计划扎实地复习着。
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赋能,才从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中走出来,逐渐适应了目前的网课直播教学。
当你徘徊不前时,想想为什么走到了这里?想想你离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还有多少差距?
所以说,自我赋能,才是我们持续成长的根本动力。
二、善用问题提升认知
人与人之间的最根本的差距是认知的差距,认知不同,选择不同,自然结果不同。
只有不断提升认知,才能打破自我局限,不断进步。而提升认知的关键就是你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好问题。
什么是好问题呢?《创新化生存》中指出“好问题的本质是忘记先入之见,质疑一切。不仅调动知识,更引发探索和行动,改变理所当然的可能性。”
提出好问题的能力是如此重要,就像书中所说:“在变动的时代,一个问题也许会瓦解一个巨人,也许是另一个伟大故事的开端。”
书中以诺基亚和苹果为例讲了问题的重要性。十几年前,当诺基亚公司把关注的问题锁定在“如何把手机做得更结实更便宜”时,苹果公司关心的问题却是“如何提升用户的移动使用体验。”最后诺基亚败给了苹果。
问题会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同样,关注的问题不同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也会不同。
关注“如何轻松地过完一天”和“如何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十年后两人的境遇决然不同。
为什么好问题会提升认知呢?《创新化生存》中这样论述“一个问题就是一项研究的开始,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支撑。”
也就是说,一个好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知识性、探索性、可行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自然会扩充知识、增长见识。因此,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升认知的过程。
既然提出问题这项技能如此重要,我们如何练习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创新化生存》给出了两点建议:
一是从身边开始。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不同的角度。比如很多人关注“如何做好时间管理”这个问题,也采取了很多方法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因为时间根本无法管理,我们应该关注如何管理自己?进一步深入关注的问题应该是“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二是质疑问题本身。面对问题,多问为什么,多找问题的源头。比如,我们常说“条条大路在罗马”,但思考过“为什么是罗马”这个问题吗?
伏尔泰说:“判断一个人,用他的问题而不是答案。”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只有不断磨炼提出问题的技能,才能围绕好问题重组我们的思维,才能不断提升认知。
三、通过行动对抗焦虑
《创新化生存》中说:“人的意义是人的行为创造的,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就没有意义。”
只有通过行动,“我”才能变成实在,才不会因为虚拟的想象而活在焦虑中。
以写作为例。看着别人通过写作在不断增加收入,自己却仍在原地徘徊,于是你开始焦虑。想象着自己也靠写作实现变现的那一天,于是买了很多书决心要读书、写作。可一个月过去了,竟连一本书都没有读完。
所以,过多的想象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而对抗焦虑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停止想象,马上行动。只有当下的行动才可能在未来实现愿望。
想写作变现就一本一本地看书输入知识,也要一本一本地写书评或解读稿输出知识。别想未来怎么样,关键是现在你是否在行动。只有在读书、写作中不断尝试并行动,才能积累阅读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必须要说的是在行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寻找反馈。因为反馈就像我们进步的助燃器,有了反馈,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我们可以从读者的阅读反馈中思考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也可以通过写作老师的指导修改自己的问题。
心理学家罗洛•梅说:“人要自我实现,得到关于存在的终极价值,只能通过创造性活动。” 把每一次尝试当作一次演化自我的机会,在行动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问题,自我成长才会变成现实。
这是一个变化异常快速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更新自我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节奏。《创新化生存》告诉我们:“自我的创变,也许比改变世界还要难。充分认识自己并活在当下,对自己抱有期待,对世界保持热情,不断尝试着做出改变…这一切朴素的特征仍然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创新品质。”所以,从此刻开始,自我驱动、独立思考并持续行动吧。哪怕是荆棘满地,你也能开发一片沃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