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一个朋友圈之后,三位老师和我聊《麻雀》这篇课文,公开课不约而同要讲这个,可见经典中的经典总是很多人喜欢。
回想当年,执教语文S版教材的时候,我也曾为几位老师包括自己设计了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当时的设计是这样的,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明目标, 二、词语认读查预习,三、利用人物明大意,四、按照顺序分部分,五、复习批注得新知,六、总结质疑引新课。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忆方法,二、抛出问题明目标,三、边读边画批感悟,四、关注细节悟真情,五、展开想象重表达,六、升华母爱表感恩,七、拓展延伸身边人。
用过这个教学设计的老师,两节课上完,感觉还是不错的,毕竟是“自己娃娃更好看”的心理,我也是蛮得意的。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再升华起来表达出来,这不是挺好的吗?但是现在这节课再这样上,问题就大了!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教材中选用的《麻雀》一文,被编写到了习作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按照“习作单元的课文教学,要为最后的大习作服务”的原则,再看我以前的设计,又有些喧宾夺主了。说白了就是这一单元的课文,教学重点是教孩子们把事情写清楚,而不是情感的体验与升华。当然情感不可少,但要退居第二。
所以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建议老师们第一课时将“学习字词、充分读文、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当做教学重难点,最后拓展一两篇文章,说说起因经过结果。第二课时,将“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事情写具体的”(体会作者运用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当做教学重点,在体会老麻雀动作、神态中透露的“无畏”时,感受母爱伟大,《猎人笔记》中那段话升华情感。留下十分钟迁移运用,给几个情境,让学生选一个动笔写写,这就可以了。
“在其位,谋其政”人是这样,课文教学也是这样。老师们是文本的再创造者,老师把课文理解成什么样,学生就学成什么样,所以老师一定要有研究意识,在讲课之前关注一下教材的编写意图。不要觉得“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多么神秘的、多么高大上的,其实很简单,设计教学环节前看看“单元导语”、看看“交流平台”、看看“课后练习题”,这些就是你的教学重难点和训练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