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在杭州写的《再见拖延症》,是我看过的最好读的关于「拖延症」的文字。之所以不说「书」而说「文字」,是因为虽然深受「拖延」之害,也对「拖延」这个话题感兴趣,我却真的没怎么看过与「拖延症」相关的书。之前仅看过一本《拖拉一点也无妨》,也还是看《再见拖延症》才想起来的,顺便温习了一下那本小书的主要观点。为什么不看书呢?呃……这个问题嘛,因为我们这些受「拖延」困扰的人,解决问题也从来是拖延的不是?还好《再见拖延症》也是一本小书,打开看的时候压力不大,才能让我这样的读者痛痛快快读完。
首先我想感谢作者的一种提法:与「拖延症」相处。市面上确实有一些跟拖延有关的书,但书名总像喊着口号:要么终结,要么战胜。虽然说不出这些说法哪里不好,但总是隐隐觉得不妥:拖延,当真是需要我们赶尽杀绝的恶魔吗?而「相处」就温和多了,也让我们对待「拖延」这个难题的时候不那么沮丧,不那么怒气冲冲。
这本书分两个部分,「拖延症你好」和「拖延症再见」,前面的部分介绍「拖延症」的成因,后面部分介绍与「拖延症」相处的若干原则。每一部分的分析都生动贴切,对于我个人来说,有四个标题最为喜欢。一是成因中的压力,二是成因中的完美主义,三是相处原则中的和自己谈谈,四是相处原则中的目标和计划。
「压力会带来严重的逃避反应,让人没有勇气去面对和解决问题。」书中这么说。 从这句话里,我似乎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没有勇气甚至害怕做要做的事,是一种很不好的体验。对的,我知道要做的这件事对自己很有益甚至很关键,但我就是害怕开始,然后不愿意开始。书中这句话再往后的分析,虽然大致能理解,却不一定能用来自我分析了。「面对任务时的时间压力有时候会让人产生这样的习得性无助,那种『我再努力也无法赶上时间进度』的感觉。」面对来自任务的压力,我并没有沮丧到这种程度,但我却总是解决不了自己的担心甚至恐惧:这件事好难做,或者这件事好讨厌做,我很可能做不来,怎么办?——目前,还不知道。可能就是硬着头皮做下去?
「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在高标准之外,却常有与之不匹配的低自我意向,他们并不相信自己真的能符合完美标准:『如果能做这么好就好了,可惜我肯定做不到』。所以高标准只会增加他们的挫败感,提醒他们自己的不完美,而他们偏偏又很难忍受自己的这种不完美。」对的,我就是这种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这种完美主义作祟时,我简直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所有完美的可能,然后不付诸任何行动。比如我想写一篇文章,想了很多次这文章会有什么别致的视角和流畅的语言,却始终没动笔;又比如我想做一本什么样的书,会有怎样巧妙的结构和实用的内容,却甚至没有变成个选题规划。很多「想」就这么永远想着了。嗯,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害怕失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这么挫!然后,挫的机会没有了,想法变成现实的机会自然也没有了。
想要改变,总是要找些对策的。从书中得到的一个最新鲜的对策,莫过于「和自己谈谈」。
「记住,拖延症难的地方,是从娱乐状态切换回工作状态。一旦已经处于正常的工作模式中,你会发现,自己抵御诱惑的能力增加了。你劝说已经处于工作状态中的自己继续工作,要远比劝说自己从娱乐状态回到工作状态容易。」所以,最关键的就是,用温和的方式跟自己对话,劝自己尽量保持在工作的状态。「状态」很重要。而跟自己谈话,也需要耐心和自制,还有对自己的宽容。要不,可能就只会恶狠狠地对待不完美的那个自己了。
其实我还没有学会跟自己谈话,甚至想不起来有这么种方法,可以温和地对待不好的自己。或许,我还是该少一些烦躁,多一点对待自己的耐心。不是一直往前冲或急刹车,而是慢慢走,稳稳停。
目标和计划的对策不新鲜,也是我最近对待自己的方法。在便签上写上自己本周的task,做完就划掉。当然了,执行率远不是百分之百。总会有预估错误的时候——多半是过于乐观。不过,毕竟已经有了划掉的任务了,我已经觉得自己有所进步,或者,有改观。执行到第三周的时候,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懈怠。我原谅了自己——我需要调整,而不是愤怒。当然,更不是放任自流。
克服拖延,应该不大可能。之所以说「再见」或「相处」,就是用一种更加平和与有弹性的方式,与自己相处,原谅自己同时监督和控制自己。
这是一篇被拖延的读后感,但毕竟写出来了。该给自己一朵小红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