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会感叹于人心的强大,那是一种可以与山川比拟的壮阔,亦是一种溶于似水长流般的细语,或许任何其他形式的强大也只不过是虚有其表,而心灵的强大却永葆其青春活力。我敬佩于史铁生对命运的不屈和淡然,我更惊服于他思想的超脱。我听见、和看见的,是一场没有任何时间、空间限制,没有任何形体、精神的束缚的圆舞曲。我一度认为他的文字是鲜活的,或许之后也是,他的文字就像是一个观望者,观望着一些我们从来都未曾去关注过的事。不知为何,在阅读过程中,我从他话语的字里行间中频频引起共鸣,当然,我并不是残疾,这也是我很庆幸的,这种共鸣是一种更深层面的,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无法说清的感觉。
他是一位残疾者,这样称呼似乎有些不太尊敬,一个“身残志坚”之士,可能更加的贴切,所以不仅是我,对于每一个健全的人来说,说不定会暗中因为他的这种境遇而抱有“怜悯”,但是如果史铁生他是因为这种遭遇而闻名的,或者让人记住的,这一定是荒谬的,也是对他的一种蔑视。我曾经就写过:“虽然我们总是说某个作家因为一部作品活了,但真实往往恰恰相反,作家也是人,所以至少他在去世之前,他总是活着的,但一个作家却可以通过巧夺天工的手法,让冰凉文字堆砌起来的文章活起来,而这一活或许也就是永生。”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而任何一位作家的伟大之处在我开来或许也就在这里。尽管史铁生的作品中虽然很多地方都提到了残疾,轮椅之类的词语,但我却发现这是再次要不过的了。残疾——换句话说,不过是苦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一种形象的表达,这么想的话,便将残疾、轮椅的词语都由苦痛来代替,我认为也未尝不可,而不拘泥于那一种形式,那么这一切就说的通了,他所诉说的,不再仅仅是一位“残疾人”的一生,也是迷茫、痛苦、回望的正常人的一生,他唤起的是所有内心怀有失落,不甘、苦痛的人的心声。而每个人或许也都是这样的,都在不知道的某个时刻扮演着这样的一个角色。
对于史铁生这个人,不管有没有读过的他其他的作品,我相信大家对于他的《秋天的怀念》并陌生,因为它出现在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里,虽然只是占据了整个课本短短几页的空间,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却贯穿着我之后的每一处时间,在读过很多的文章后,现在我可以坚定的说,如果说有什么歌颂母爱的征文竞赛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头等奖一定非《秋天的怀念》莫属。就像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一样,如果要评选感动中国的十大句子的话,那么“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则一定会出现在其中,这不是危言耸听,只是冥冥之中注定就会成为这样。
我有时真的不得不叹服于古人的智慧,像上帝给一个人关闭一扇窗的时候,便会为他打开另一扇窗。这句话真是再也正确不过的了。上帝虽然关闭了史铁生双腿行走的窗,但是却让他遇见了很多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像母亲、他的妻子,希米,以及那些志同道合的青年作家和作协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上帝给他打开了思想的窗,如果单从这个层面来说,可能我们才是“残疾”的。
史铁生是痛苦的,但是我认为他也是“幸运”的,我并没有其他的意思,但就像乱世出英雄,痛苦的境地对于那些顽强的人是一场历练,他们会受到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残酷的对待,但是同时他们也会比任何一个人收获的更多。这些困境更像是为了勇者准备的,他们身处黑暗的地方,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既可以审视黑暗,又可以祈求光明。就像深陷沼泽时,放弃便会永远的陷入其中,但是如果内心存有幻想,那么终有一天,在目光可及处,便会出现那条救命的绳索。不管在何时,上帝的那个天平都不曾有过倾斜。
那么这条救命的绳索,出现的契机是什么,是心志的强大,而心志中更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乐观,所以史铁生也是个乐观的人,而对于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都是一样。他虽然也受尽了折磨,在病房室就只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死亡,一个是朋友能来看他”。前者是超脱,后者是对生的渴望。却都是两种十分纯粹的情感。但他后来并不避讳于自己的残疾。戏谑,自我调侃,我读出的是这样的声音,我认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他并没有让命运肆意捉弄,并没有自甘命运的齿轮将自己咬合,并没有泯灭对生活的向往。我认为有苦痛并不可怕,不逃避而是去正视它,才是真正的勇敢。他在《好运设计》里写道,“上帝让我终生截瘫就是为了让我从目的转向过程。”对于生与死,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早已就做好了心里准备,准备好了这个节日的到来之前的一切准备,所以他不用再纠结于目的,而是可以全心贯注于过程,全心贯注于记忆的追寻和生活的实践。“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或许正是他的人生哲学的最好体现。老话说的好,我们都需要有直面苦难的勇气,当你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将它仅仅当做是自己的经历,或是当做一个无法替代的人生阅历时,或许苦难也就发挥了它真正的意义,苦难将不再是苦难,是一种思潮,一种态度,一种信念。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算上这次,是我第二次读了,上次还是一年前,原因早就忘了,无意间发现的也好,因为什么原因找到的也好,不过这都不重要了,就像你在去年堆起的雪人,你不会提出再去看看它是否还在那里的想法,因为你知道这已经不重要了,只要存在于印象中就足够了。第二次,也就是这次。我是在网上找到的,说来惭愧,等我看完了,才发现它是将史铁生的很多散文合订在一起的,全书近400,说多虽然不算多,但也绝对不少了,感觉就像是史铁生的一生。
第一次读的时候,我的心里留下了一些印象,但也仅仅是一些印象,大概也就是在那段时间,我突然也想写些什么了,并且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强烈。柳青对史铁生说“你为什么不去写些什么。”开启了史铁生写作的道路。而我呢,我是这样自己认为的,也并不是因为什么,大概是从初中开始,就羡慕那些作家可以通过文字将自己的内心说出,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变成一个个文字,我认为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在之后的那段时间里,除了读书,我也尝试着写着些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比较偏爱于诗歌,可能是我觉着那些词语比较优美和灵气,不过后来尝试写起小说,不过和那些大家比(当然,或许我连这个资格都没有),又觉着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很幼稚,再后来我开始写散文,这个有些上道了,虽然写的也不是很好,但是我总觉着心里有底,想写的时候便知道自己怎么写,该写些什么,或者是我到底是为什么要写。
回忆,就是我一直想写的。或许和我的性格有关,也是从初中的时候开始,我总是喜欢一个人想些什么,有时是毫无逻辑的遐想,有时又是颇有见解的思考,但是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回想着以前的事情,回想着小时候的自己,回想着长大后的自己,这样的回想多了,便开始想在记忆还清醒的时候,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回忆,这是我现在写散文的初衷,或者说将会成为我写作的初衷。
所以当我有了这样的念头后,再次看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心里便开始五味杂陈,这是什么样的感觉,是感伤吗,亦或是激动么,我实在说不清楚,不过我知道这可能就是我共鸣的原因,或许是史铁生的散文让我再次坚定了我写作的意念,或许是他的散文让我打消了一个困惑了我许久的问题,“驻足于回忆是对的吗,而不是选择去展望未来。”不知道他本人是怎么想的,我后来思考了很多,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回忆只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如果不去回想过往,我怕会失去期待明天的权利。”我认为在大多数的时候回忆虽然痛苦,却还是会有甘甜,这种甜更多的是来自一种超然,一种欣慰,一种问心无愧,一种对于过去的畅想和欣然接受。
我一直都这样认为:“小说与散文的区别,前者是寓情于景,是晦涩而又清爽的,后者则是直抒胸臆,是舒畅而又痛苦的。”纵观《我与地坛》全文,或者说纵观史铁生的一生,它就像一个唱片一样,在悄然的转动中,发出了声响,它在做什么,不断诉说着过往,诉说着地坛中古树的碎影,诉说着“友谊医院”的每个房间的故事,诉说着儿时的那堵灰墙,诉说着小学的那两个木马,诉说着教堂的礼钟,诉说着熟人,诉说着陌生人,诉说着他人,诉说着自己……
这是一首优美的华尔兹舞曲,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去倾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