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宪问篇》第9至14章梳理

《宪问篇》第9至14章梳理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08-26 09:06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两周复习

    近两周,学习了《宪问篇》的第9至14章。今天,再回头复习梳理一下脉络思路。

    《宪问篇》的主旨是紧承《子路篇》,从不同方面向我们指示夫子心中的君子仁人是什么样标准,也是对上篇“先之、劳之、无倦”的进一步深发。因此,本篇开始即谈士人君子如何立身成事,谈应该具有怎样的处世方式与原则。

    先回顾一下前面8章,第一章“宪问耻”章,点明本篇主题是讲知荣辱明是非,并且是仁人君子的荣辱是非观。第二章“士而怀居”章,讲追求理想,进入大人君子的境界。第三章“邦有道”章,则是讲在追求理想时,“邦有道”怎么办?“邦无道”怎么办?第四章“有德者必有言”章,也是在讲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第五章“南宫适问于孔子”章,谈的是尚武、尚力不如尚德。第六章“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句话实际包含了很普遍的人生道理。君子一定是具有自觉、自省精神的人,君子不惮改过。第七章“爱之,能勿劳乎”章。如果你真的爱这个G家、这个单位、这个集体,那你怎会不为此而劳碌呢?看到自己热爱的东西有不对的地方,怎么能沉默呢?真正对他好的话,就一定会直言相告,善言规劝。第八章“为命,裨谌草创之”章,孔子借郑G的Z令发布,探讨了一个程序设计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周全,不能随性而为。群体合作时,各尽所长,善于配合,以善始善终。

    第八章是一个很自然的过渡。从郑子产如何设计程序、组织实施,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历史古今从政人物的点评,并从中发现士人君子仁人的得失。

    第九章“或问子产”章。需要注意的是,本章孔子谈子产用的是“惠人”,而谈管仲则用的是“仁人”。孔子这是从大处着眼,从大事上来谈。孔子曾经评价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你对孩子好,不一定是爱,可能是溺爱,就是只喂养其身体,而忽略精神教化,这其实是对第七章、第八章两章的呼应。与子产被称作“惠人”不同,孔子将管仲评为“仁人”,对管仲评价如此之高,也是从大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的。管仲相齐,尊周王而攘夷狄,保存了中华文化。从小事上看,管仲剥夺了别人的财产,别人对他也没有怨言,所以,称管仲为“仁人”是恰当的。《论语》的编者是提示人们,做好事不违背大节,未必全然合乎中道;有的时候小上做得不合适,但从大处着眼,却又有它的好处。

    第十章“贫而无怨难”章,讲安贫乐道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真正有修养的人,一定会“贫而无怨”。真正的君子,不管贫穷还是富贵,都不会像小人一样胡作非为。

    第十一章“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章以孟公绰为例,探讨大夫和家臣之间的差别。能做赵、魏这样大家族家臣的人,未必能做滕、薛这样小g的大夫。为何?格局有差别。做家族家臣,只用管理钱财、田亩这样具体的事务,而大夫柄一g之z,需要把g.z.外交相勾连,这就需要较高的格局和境界了。

    第十二章“子路问成人”章,可与《孔子家语·颜回》颜回问孔子“成人之行”那一章对读。在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语境中,“成人”是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是一个年龄上的概念,更是指人内涵的饱满。“成人”这个概念实际强调的是德行方面,一个人有灵性固然重要,但有德行更重要。一个人具有完备人格,不仅需要高级的灵性,更需要高尚的德行,这就是需要“文之以礼乐”。这也正是孔子在教育中“观之以礼乐”的原因。一个人如果“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那么一定是一个内涵饱满、立场坚定、明辨是非、经过礼乐教化、有内省工夫的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说是“成人”。

    那么,完美的人格的德行是什么样的呢?在《孔子家语·颜回》中,是这样记载的:

    颜回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礼,德之盛也。”颜回问孔子说:“完美的人的德行,是怎样的?”孔子说:“通达人类本性的原理,通晓各类事物的变化,了解各种物象产生的缘故,洞察风云变化的根源。像这样就可以称为完美的人了。已经能够成为完美的人,再施以仁义礼乐来教化,这就是完美的人的德行。至于做到能穷尽事物阴阳变化的本质,则是达到了德行的极点。”

    两相对比,孔子对子路说的,比较浅显明白,用眼前的具体人的特点,再加上礼乐的熏陶教化,“亦可以为成人矣”,说明这个标准之上还有更高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对颜渊所说,是“穷神知礼,德之盛也”的人。这个话,如果对子路说,恐怕未必能接受得了。

    再者,孟子为什么称孔子为“集大成”者,孔庙大殿为什么称“大成殿”,我们能不能从中悟到点什么?

    第十三章“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章。此章实际上是接续上一章来谈的。以公叔文子为例,此人季札称为“君子”,能不能符合君子的标准,孔子还要求证一番。然而公明贾“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的评价,这样的标准启示很高,他尽管达不到这样的标准,但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还是可以称道的。

    第十四章“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章。“以防求为后于鲁”实际上表示了一种要挟,用自己的“实力地位”对别人进行要挟,肯定不是君子所为,因为君子讲求的是“凭德不凭力”。

    尽管前面讲成人时,臧武仲的智也是成人的一个突出方面,但评价人总要一分为二。从第八章到十四章,从孔子对子产、管仲、孟公绰、臧武仲等人的品评中,是不是也能感受到夫子观人识人的高妙之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伟哉大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宪问篇》第9至14章梳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qb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