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的今天,80后已在各行各业逐步成为了主力军。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70,90甚至00后没有经历的的很多事,而这些事得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说起。
1978年年底,国家开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一年后,第一批80后开始呱呱坠地,而80后这一批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会经历不平凡的一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国内市场主体开始活跃起来,各行各业在没有太多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向前摸索着。一些有先见之明,有商业头脑的,有资源和人脉的这么一帮人构建起了当时的城镇贸易市场,他们是第一批吃瓜群众,也是第一批赚到改革红利第一桶金的人。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一穷二白的境地,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饭都吃不饱,而80后恰恰赶上了这建国后艰苦日子的末尾。记得小时候我家和大多数其他家庭一样,很穷。家里田地少而人口却又5口,每天天一睁眼人就张口要吃,而我们当时却很小,我们兄妹3人加起来都算不上半个劳动力。每年青黄不接时,米仓却见了底,父母每年只能到处借粮以接续秋收的到来。农忙过后,父母带着我们开荒造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每年能多收几框稻子,那时候的我才6岁,两个妹妹一个5岁,另外一个3岁半。我们兄妹三忍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也能为父母稍微分担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当父母在田间忙碌的时候,照顾妹妹的重任就全压在了我的肩膀上。洗衣,做饭这些活,在我5岁时就已学会。诚然,年龄太小,且贪玩,帮倒忙的事也常有。我依稀记得好几次做饭时生了火却把饭给煮糊了,有时候也会锅里放了米却忘记生火导致一家人准备吃饭时,开锅却见到一锅泡胀了的,白白胖胖的米粒。好几次放牛时只顾自己玩,淘气的牛却跑到别人家稻田边吃了一个完整的圈,就牛儿偷吃这事还被田主抓着领子像拧一猴似的找上门索赔粮食。
学前这段时间的我们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到,都是放养,像家禽家畜一样的放养,不给父母添麻烦就是帮了这个家最大的忙。
对于农民来说,干的是靠天吃饭的活,每年都是入不敷出。赶上欠收的年景,粮食人吃都不够更不用说售卖了,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靠养些家禽,牲畜到市场上售卖从而换些生活用品,工具及肥料;衣物这些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后老三穿。新衣服都是比身材大一号,旧衣服都是缝缝补补一年又一年。如果哪一年丰收了,大年之前到市场上扯上两尺布给全家做一件新衣服,日子就算过的美滋滋了。
小学阶段的自己是懵懂的,所有的玩具或者玩法都哥哥姐姐们教着玩或者是他们玩剩下的。
春天和冬天对于小孩来说是很无聊的,父母们担心儿女感冒,一整天把我们关在屋子里,而我们通常会趁大人们出门后偷偷溜出去放放风,但不敢跑远,有时还学着电影里的枪战片专门安排人放哨,远远的看到大人们的人影就一溜烟都缩回到了屋里。
到了夏天和秋天,稻田间,树林里,小河边都是小朋友的游乐场所。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螃蟹和藏在树林里打泥巴仗。自制的木车,弹弓,木头手枪和陀螺是小朋友们最心爱的玩具。夏天,家门口的河边几处稍宽处几乎寸草不生,每天不时能听到小朋友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及大人们的叫骂声。秋收后的稻田间在朦朦胧胧的月光笼罩下,似见非见影子到处乱串,突突突模仿机枪射击声,叫喊声,有时还有啼哭打斗声。每天回家总是一身泥,新衣服没穿两天裤裆破了,胶鞋鞋底总是比鞋面先坏,当发生这种不愉快的事时我们都会偷偷的溜进家门生怕被父母发现而挨揍,天真的以为能躲过去,哪知道事是瞒不过的挨揍是迟早的事。挨揍的事常常有,但挨揍归挨揍,疯玩了一天太累,常常会哭着哭着就睡着了,有时连晚饭都没吃,我也是其中之一, 童年无知便是快乐!
上了初中有些曾经的玩伴就分道扬镳了,有些是没考上初中,有些是家里兄弟姐妹多负担不起学费亦或是缺劳动力人口。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儿也随着长,饭量也在猛涨,随之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也就越来越大。家庭条件好的可能农活就承担的稍微少些,但对于一般普通家庭来说,多数人同龄人都会承担更多的活儿,人也变得越来越懂事。
对于农村人家的孩子来说,寒暑假就是劳动力补充最好机会,放牛,割草,砍柴是必不可少的功课。有时抓抓额外经济收入补充上学的伙食费,下田捡田螺,抓泥鳅,到河边钓钓鱼,而这些都是一天兼职干几份活,只要能派得上用场,家伙事出门会随身带。
这就是80后我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