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
中日韩茶文化发展差異及本源初探

中日韩茶文化发展差異及本源初探

作者: 木菳 | 来源:发表于2020-09-10 22:06 被阅读0次
    天池长白

          晨起,讀洋渡溪居士發來之三文,一為《嬌豔欲滴的天池聖岳,神秘的長白》,一為《長春消夏錄》,再者《延吉風情》。

          因昨日提及山中行者吾同老师,印象中她的家鄉是長白山脈一代。先生說那是仙靈之地,便給我發來三文,以証其辭。我熬不過夜遊神先生,倒下養神,晨起閱讀,滋養心靈,更是神清氣爽。

          從延邊風土,到長春吉大,再到天池聖岳,我如同行走在他旁,聽他將歷史脈絡娓娓道來,看他將世間美景盡收眼底,隨其探索著地理人文,又感其直抒胸中對中華瑰麗河山的讚嘆和對民族魂的呼喚。

          談及否認朝鮮與中華民族歷史淵源和承續關係的論點時,先生說江河湖海印證著我們同宗同脈,禮義風俗印證著我們同心同德。這讓我聯想到近年間頗受爭議的“茶道”之源。中日韩各有起源說。各述其理,自証方圓。

    中国宋代点茶

          世界範圍對中日韩各國茶文化的印象認知確有差別:“日本茶道”,“韓國茶禮”,“中國茶藝”。我以此順序排列並非把中華文化排在後面,而且在國際註冊時,我們晚他國兩步,“茶道茶禮”便於我們無緣擦肩。並非說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沒有茶禮茶道,而是由此告知我們,文化的傳承與國之強大,國人之传承精神密不可分。抗日戰爭时期,我族國破家亡,文化的傳承也遭受重擊,茶文化傳承斷檔。茶道在大陸民間幾乎不復存在,大國初建,飢荒連年,百姓連飯都吃不飽的日子,自然無人念起這搜腸刮肚的茶飲。近年間文人化的以乾濕淪泡法為形式,以造境,賞器,品茶,交友為內容的路徑,隱約和明代文人的茶道接上了脈。

          国与国地域人文各异,日本重道,韓國崇禮,中華藝博。此三特质在茶文化的传承与展现形式上也诚然明了。

    唐代烹茶煮水图/网络

          茶源自中國。自古以來,飲茶就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生活元素。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可看出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飲茶不僅僅是生活元素,同時又被賦予了一種文化元素收到人們的崇尚喜愛。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更是以茶為媒介追求交友結緣止“悅”“樂”。因此飲茶就悄然昇華成一種追求身心愉悅為主的藝術形態即茶藝。藝者,乍聽之下覺得較之茶道,茶禮略顯輕薄淺顯,且常被當作技藝理解。於我看“茶藝”二字,一作泡茶行茶之技法,技藝;二是茶道生活美學,精神審美層面的行為藝術。承襲中華之茶文化者,均需“道”,“藝”兼修才好。沁之開設的私塾式茶文化道藝研修課程,便是物我兩入的方式去探究茶學本身與人文精神共融的一門哲思美學。

          中國茶道,也稱中國茶文化,分四大不同的流派,分別是:貴族,雅士,禪宗,以及世俗。也有一說為“皇家,文士,禪茶,百姓。”其中貴族重點在茶本身的品質,雅士品茶之韻味,禪宗則是參禪悟道,世俗在於茶之味,通過品茶享受人生。中國茶道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和儒釋道為一體,三者之間相互補充為多,相互抵觸較少,從而使中國茶文化意義博大,無論從哪個層次,那個方面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論來。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淨,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釋道“內省修行”的思想。且中國茶文化包含之廣,還因其是茶葉生產及出口大國。因此,茶農學,製茶學,茶馬互市等相關人文歷史也涵蓋其中。若想研透中國茶文化,恐怕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可研,武可律,道藝在胸中才可窺見一斑。

          對於中國茶道的創立,學術界說法不一。有引陸羽《茶經》“精,行,儉,德”四字的,有引晚唐時期《封氏見聞記》“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的,也有引“中國明初朱權自創的茶道”的,還有時下備受推崇的禪茶精神“正,清,和,雅”等等。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陸羽擅長種茶種菜,首創炙餅“三沸”煮飲法,對茶之功效論述甚詳,對品飲也是側重精神享受,無疑他是我國茶道的奠基人。但遺憾的是,他在《茶經》中並為明確提出“茶道”二字。

    陆羽《茶经》 日本茶道常用器皿图/木菳

          “道”字最早出現在公元841年,西周時代的青銅器銘文中。公元1世紀左右,後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道,行走之道也。”在七八世紀時從唐朝傳入日本,鐮倉時代貃近真著舞樂解說書《教訓抄》首次使用“道”字表示“道理”的意思。日本人往往把帶技藝性並達到一定規範和思想深度的生活文化現象都稱之為“道”。如“柔道”“弓道”,“花道”,“合氣道”等等⋯⋯吾承习里千家抹茶道,习至薄茶,亦初研“小原流花道”。点茶如在千军万马奔腾之际静坐内观,心绪牵一发则功亏一篑,若无法收心观念,点茶动作则会频频出错,任由你几个来回,亦难修正;花道则在观察、抚恤、取舍之间见天地,念太多,欲太大,皆不可得神来之作。二者共通之处是章法,程式均有规范,但点出和敬清寂,剪出野趣之魂皆需心造。此处列举二例,以证吾体查“道”之于日本的浅见。

          再比較中國《辭海》,以及日本《大漢語林》和《字通》對“道”之釋義後可知,中日對道字釋義基本相同,但日本對“道”的解釋中含有“才藝”之語義,說明此字進入日本社會後已被融入了日本文化元素。

    千利休画像 千利休设计的草庵茶室 《寻访千利休》电影海报

          宋代流行的禪院點茶方式,通過日本僧侶的傳播,在日本流傳下來。到了千利休時代,點茶的方式逐漸融合日本的器物,用自己的禪宗思維和審美創造了一套茶道方式。日本茶道核心精神為:和,敬,清,寂。一期一會,獨坐觀念。千利休于1591年剖腹自殺,他死的那年也成為日本茶道確立之年。日本茶道的傳承與中國不同,中國每出現一種新的飲茶方式,前朝的方式就被沖擊幾近消失,進而只留下少許痕跡。而宋代抹茶道飲用方式的日本茶道,經千利休後輩與學生們的傳播,一直流傳到今天。儘管後來明代傳入的煎茶道也頗受歡迎,流行至今,但也沒有使千利休的草庵茶道消失,它甚至在世界範圍影響到建築,庭院,服裝,烹飪等生活方式。日本隨處可見千利休的痕跡,那便是茶道的日本變體。

    韩国茶礼—五谷入茶

          韓國的飲茶史也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7世紀時﹐飲茶之風已遍及全國﹐並流行于廣大民間﹐因而韓國的茶文化也就成為韓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在歷史上﹐韓國的茶文化也曾興盛一時﹐源遠流長。在我國的宋朝﹑元朝時期﹐全面學習中國茶文化的韓國茶文化﹐以韓國“茶禮”為中心﹐普遍流傳中國宋元時期的“點茶”。約在我國元代中葉後﹐中華茶文化進一步為韓國理解並接受﹐而眾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為時興﹑普及。

          20世紀80年代﹐韓國的茶文化又再度復興﹑發展﹐並為此還專門成立了“韓國茶道大學院”﹐教授茶文化。現韓國每年5月25日為茶日﹐年年舉行茶文化祝祭。其主要內容有韓國茶道協會的傳統茶禮表演﹐韓國茶人聯合會的成人茶禮和高麗五行茶禮以及國仙流行新羅茶禮﹐陸羽品茶湯法等。和日本茶道一樣﹐源于中國的韓國茶道﹐其宗旨是“和﹑敬﹑儉﹑真”。四字偈语似乎是茶道之通式。

          “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間敬重﹑禮遇﹔“儉”﹐即生活儉朴﹑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誠﹐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

    釜山大学成年茶礼

          韓國在新羅時期全面輸入中國茶文化,飲茶由上層社會,僧侶,文士,向民間傳播,並開始種茶,製茶,飲茶效仿唐代煎茶法。高麗末期,儒道兩家茶文化的融合,儒者趙浚,鄭夢周和李崇仁等人不懈努力,接受了朱文公家禮。促使了高麗五行茶禮的形成。在男子冠禮,男女婚禮,喪葬禮,祭祀禮中,均行茶禮。著名茶人,大學者鄭夢周《石鼎煎茶》詩雲:“報國無效老書生,喫茶成癖無世情;幽齋獨臥風雪夜,愛聽石鼎松風聲。”流傳至今的五行茶禮,核心是祭祀“茶聖炎帝神農氏”,規模宏大,參與人數眾多,內含豐富,是韓國茶禮的主要代表。道家茶禮,焚香叩拜,然後獻茶,起源出於宋。

          清朝中後期,中韓茶文化皆由盛轉衰,鴉片戰爭後,茶文化衰落。朝鮮李朝時期,中國明代淪泡法傳入,並被茶禮所採用。與煎茶法點茶法並存。朝鮮的茶文化再次復興。日本統治時期在韓國47所高等女子學校中大部分開設茶道課,但茶文化發展緩慢,1945年光復後,茶文化復蘇,韓國茶禮茶文化進入復興時期。再此期間出版了《韓國茶道》,韓國“茶學泰斗”韓熊斌先生將陸羽《茶經》翻譯出版,撰述中國茶文化史,奠定了韓國茶文化向中國尋根的觀念。

    2016年寻茶之旅/沁之于千佛禅院

          概覽中,日,韓之茶文化發展歷程及特徵,皆有共榮想通之處。東方哲思在茶文化的傳播,傳承,演繹和發展過程中,是承上啟下的精神紐帶,也是創新發展各國特色茶文化的基礎。中國茶藝,日本茶道,韓國茶禮,三者文化基礎同本同源,雖後期發展形式內涵各有其特色,但儒釋道文化底蘊一脈相承。望我輩之茶人,溯本求源,探其究竟對同時,還要客觀,包容,唯本,求上。切莫淺學形式,只爭名頭,而忽略了茶文化發展過程中,各國互相學習,共榮共通,傳承發展的學習精神。

          大國有界,文化無界。

          以茶作引,深观善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日韩茶文化发展差異及本源初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qp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