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般若芙殇
《论语》影响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思想,无论是否读过论语,它的哲思早已根深蒂固融入在生活当中,大到国家、天下,小至个人、修身都深受其影响。
当然,所谓的天下早已不是以往被疆域领地所限制的狹隘认知,在全球互联的时代,更多是突破民族壁垒,以全新无边界的视野联系着几乎是全人类的共存关系。
尽管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可能会觉得经典思想过于陈旧,不但无法适应时代变迁,甚至有些封建、迂腐的感觉。然而,经典之所以会成为经典,是因为其中心思想总能够去涵盖以及包容不同的时代。
至于为何会被后人所 “误解”,原因是没有设身于历史背景当中,先行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际遇,再用如今的处世之道与价值观加以融合、消化,以期最终能充分理解引为己用。
《论语》正是如此一部经典,不仅要读,而且还需要经常性复读;之所以经常性去复读,是为了在各个年龄阶段融入更多新的思想与元素。这也就是 “ 温故而知新 ”微言大义之表现。
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语录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所收录而成,由于缺乏前后文连贯,除了无法描述对话时的确切背景,被断章取义也是许多经典的通病。
在古代《论语》其实是小孩子的入门读物,由于当时的知识与信息量远不如现代富饶充裕,更何况能读书只是属于少数豪门贵族的特权,因此真能读好论语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到了秦末汉初经历焚书坑儒,不仅绝大多数人处于文盲阶段,典故书籍也严重缺失遗漏,以至于后来才会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其实是和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背景一样,真正欠缺的是能用来解决问题的 “知识” 。
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社会缺乏知识、没有足够的文化用以治国。
从人类整体文明角度来观看,文化的程度取决于教育是否普及与知识传播之方便性,其中造纸术与活字印刷起了相当重要的革新作用——让知识以更低的成本被取得;同理,处在当今信息革命时代的我们,廉价、触手可及的资讯成为常态,也决定性即将为人类文明向前更推进一大跨度。
因此常说的 “知识就是力量” 绝非空谈,而如何去获得更多的学识、掌握效率的学习要领,就成为一门老生常谈且能经久不衰的学问了。
其实方法与道理在《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早已给出明确的方向,在此不妨让我们对这再熟悉不过的论语开篇做个简单的温习,寄望从中再获得新的开悟。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先看第一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其中的 “学”和 “习” 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方式,但后来合而成一个词,我们习惯称之 “学习” 。
学,更多指的是 “领悟”、“获得新知” ,而习的繁体字是 “習”,原意是小鸟学飞,用作 “反复练习” 之意,“说”(yuè)同 ”悦”,比喻高兴、愉悦。
于是整句意思做通俗翻译:领悟到新的知识,然后反复去练习,这难道不是一件愉悦的事吗?
这也就是孔子所言传,教导大家如何学习知识的 “方法”,用现在的理解:从大量阅读和见闻中去获取新的知识,以及明辨不同主张之间的差异,然后选定正确且合适自己的方案,最终透过刻意练习,使之成为自己所能掌控及运用的学问。
在孔子所处的年代,所谓的 “学” 是学 “大六艺” 和 “小六艺”,前者即《诗》、《书》、《礼》、《乐》、《春秋》和《周易》,而后者则是春秋时代之知识阶层必备的六项技能,有礼、乐、射、御、书、数。
如果照单全收不加分辨,时至今日纵使不被当做疯子,估计也难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因此把 “学而时习” 适宜的运用在当今的知识、技能或专长,那么论语才能够与时俱进,经久而不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和前述的学、习二字相同,朋、友在古代也是有所区别的:“朋” 指的是同学,也就是一起学习的人,而 “友” 则是同志,有相同志向之人。
因此这句话可以说成:有一同研究学问的人前来拜访,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就好比说,喜欢钓鱼的人在一起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和相同爱好的人相处,会感觉时间总是极其短暂一般。
因此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正是孔子教导弟子们关于学习应有的态度——快乐。
读书学习应该以快乐为前提,大凡各领域中成就非凡之人,大多都和个人兴趣爱好离不开关系,成功贵在坚持,唯有兴趣才是持之以恒最为节省成本的方法。
相比较之下,诸如 “寒窗苦读”、“学海无涯苦作舟”、或者 “悬梁刺股”、“圆木警枕” 这类求学态度。孔子所提倡的 “快乐学习” 似乎更加迎合现代人的口味,而他老人家居然是生活在公元前500多年的 “古代”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自己不被别人理解,也不恼怒,这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要求弟子们做个 “人不知而不愠” 的君子,这也就是学习的 “目的”——成为君子。
在先秦(秦朝之前统称先秦)君子所指是贵族公子,反之则称为小人。孔子在《论语》中重新将君子定义,赋予其更高的道德人格标准,也是个人所应该追求修身的至高境界。
顺带一提,在《论语》中 “君子” 讲的是个人修养,而相对于个人,孔子提出了另一个中心思想 “仁”。
仁字,拆解后为 “二人”,也就是人际关系,于是整部《论语》便围绕着君子和仁、一内一外不断做阐述,逐渐从修身、齐家、治国推及到整个天下。当然,孔子那个时代还没有世界观,所谓的天下也就是封建诸侯的统称,而他终身致力于恢复周礼。
至此,我们从新温习了《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也明白了学习的三个重点;方法、态度、目的。
试想一下,正处于学习某件事物或技能的你是否也经常性掌握住这三项重点,在心存困惑举棋不定之际也不妨反问一下自己:
1、领悟到新知,反复刻意练习了吗?
2、对于正在学习这件事是否感到愉悦?
3、所花耗时间学习的事会让你更优秀吗?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助益,喜欢这类题材的话更欢迎留言探讨。(全文完)
网友评论